摘要:作業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本文主要就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作業設計展開論述,希望能對進一步鞏固學生的學習效果產生良好的作用。
關鍵詞:初中語文;作業設計;實踐;趣味;記憶
從目前初中作業的情況來看,目前的初中語文作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內容日趨封閉僵化,作業方法、手段以及技術日趨單一等。基于以上問題,筆者認為有必要對初中語文作業的設計重新審視。那么,究竟如何進行初中語文作業設計呢?筆者總結幾種方法如下。
一、實踐型作業
實踐型作業主要是指讓學生通過操作、探究等實踐活動獲得知識能力和素養的一種練習類型。農村廣闊的天地,豐富的自然資源,富有特色的鄉土人情、民風民俗,為我們語文實踐性作業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以獨特的民風民俗為例,我們江都市就非常有特色,如春節走親戚、放鞭炮;元宵節“吃元宵”“鬧花燈”;端午節插艾葉的習俗跟別的地方差不多。我們可以根據這些習俗,組織學生開展“春節走親訪友、歡天喜地鬧元宵”等一系列語文實踐活動,并讓學生用文字記載下來。這不僅讓學生學會了運用語文,而且還把親情、鄉情融為一體,讓學生受到熱愛家鄉的思想熏陶。
二、趣味型作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因此,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在作業的形式設計上,應該富有創意,應根據不同的年級、不同的課文內容,將聽、說、讀、寫融入游戲、表演、調查、制作之中,做到內容和實際聯系起來,并有一定的趣味性,使作業具有吸引力。
新穎的作業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初中的學生勇于競爭,作業當中適當地設計一些競爭性的作業,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比如說,在學完唐詩宋詞之后,在課后舉行一次“詩詞朗誦比賽”,還可以開展一次“自己的詩詞”展示活動。這些競賽式的作業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權。
三、體驗型作業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生命個體,他們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生活經驗積累和家庭氛圍等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對事物的感受和體驗也不盡相同。體驗型作業主要指向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中的各種體驗的練習活動,旨在讓學生經歷過程,在過程中有所感悟,有所體驗,有所積累,有所提高。語文學習的天地廣闊,把語文作業的設置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能夠讓學生在學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中鞏固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
在農村,雖然學生的學習很難得到家庭實質性的幫助,但是幾乎每個學生都有這樣的獨特經歷,就是幫父母親干農活,他們除了洗衣服、做飯、洗菜等家務外,還會幫父母灌溉莊稼、打理菜園、培育瓜果蔬菜等。因此,農村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更能體會到體力勞動的苦與樂,更能夠尊重他人的勞動果實,也更能夠體會父母親的良苦用心,懂得感恩。如一位同學在作文《提醒感動》中寫道:“……原來,媽媽的嘮叨最讓我受不了,可當我走進我家農田,與媽媽一起勞動時,我發現平時與媽媽對話的竟然是聲聲蛙鳴、啾啾鳥鳴,媽媽一定很辛苦,很寂寞……其實,世間并不缺少愛,只是缺少一份感動。”在農村孩子的感觀世界里,他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起來,從而開闊了視野,積累了寫作素材。
四、記憶型作業
這種類型的作業以指向基礎知識的記憶、內容理解和運用為主。語文教師在記憶型作業的設計上應該采取各種各樣的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保作業的實效。例如,我們可以采用點滴積累法。
首先,字詞句的積累。有了豐富的字詞句的積累,我們說話寫文章才有豐富的素材,才能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因此,筆者教學生課外閱讀的時候,經常要求學生把好詞好句記錄在摘抄本上,并將摘抄本美其名曰“精品文摘”。然后要求學生利用晨讀或課前或課余時間加以記憶,讓它們成為學生大腦知識儲備中的一部分。
其次,情感和思想的積累。由于經典文學作品是寫作者深厚的生活積淀,寄托了他們的情感與理想追求,蘊涵了他們深厚的思想精華。閱讀這些著作,就是與他們進行情感上的交流與心靈上的溝通,學生可以穿越時空、跨越國界,將自己融入作品所創設的情境中去,以達到情感共鳴和思想碰撞,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例如,閱讀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詩句時,我們不要僅僅滿足于讓學生疏通字面上的意義,更要通過對詩句背后詩人廣闊的人生背景和高遠的精神追求的感悟,讓學生在心靈上與詩人的情感寄托產生對接,從而走近詩人高邁的思想境界。這種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將伴隨著學生的心靈成長,滋養著學生的一生。
“教者有心,學者得益”。實踐證明,開放式、多元化的作業設置,能較好地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有效地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自主性,為學生撐起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
參考文獻:
[1]王海紅.創新型語文作業設計的幾種方法[J].教
育革新,2008(08).
[2]鄭世勇.新課程下語文作業設計初探[J].德陽
教育學院學報,2005(04).
(江都市真武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