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期以來,數學教育與“生活世界”總有鴻溝,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注意聯系實際,加強實踐活動,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基礎知識,能夠運用這些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修煉智慧——轉識成智,教育回歸本真的時代,已經觸手可及,“數學問題生活化”是數學新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
關鍵詞:數學;問題;生活化
長期以來,數學教育與“生活世界”總有鴻溝,所以20世紀70年代中期有專家指出,學生應借助數學數據分析現在與未來的生活情況,以便更好地主宰自己的行為。其實陶行知早就說過,“生活即教育”,數學課堂不應僅僅是學習的地方,更應是學生“生活”的樂園。“數學是思維的體操”,這句話,在許多時候被片面地解讀為:為定義的解釋、題目的證明和命題的推導……事實上,數學的教學更多的應是“積極使用”的意識。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注意聯系實際,加強實踐活動,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基礎知識,能夠運用這些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生活中處處存在著數學,只有在應用的過程中才能真正地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使數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修煉智慧——轉識成智,教育回歸本真的時代,已經觸手可及,“數學問題生活化”是數學新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怎樣把數學問題變為活生生的生活情境,將“數學問題生活化”,并讓學生喜歡學習呢?筆者想就初中數學教學談一些做法。
一、直觀教學,化間接為直接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明確指出:如何讓學生學習變得主動?應針對學習者先前的經驗和興趣化解復雜的學習內容。數學知識來自于生活,只要用心去聯想,初中數學的學習內容大部分都能從生活中找到原型,活用這些情境,學生就會有身臨其境之感。
如我在教學“圓周角定理推廣的應用”時,從“破鏡重圓”這個故事導入,引出重圓的急切,然后和文中的女主人公共同想辦法來補全破碎的鏡子,然后讓學生將一張圓形的紙撕成幾塊,試著拼接,然后用多媒體展示“破鏡重圓”從“尷尬”到“圓滿”的艱難歷程。在動手操作和觀察中,學生學會了找圓心和直徑是拼接的捷徑,知道了拼接的一些技藝。同時,更發現了拼接之后的紙片和鏡子不太像原來的那一個圓,從而讓學生很自然地明白角度的變化與圖形的改變之間的關系。而當我們用多媒體展示復“圓”過程時,學生是驚異于“圓周角定理”的用途的。通過實際操作,學生很快就掌握了“圓周角定理推廣的應用”,整節課學生學得興致盎然。
在數學教學中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體驗,科學、有效地創造生活情景,讓學生在熟悉的數學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規律。而把數學問題情境生活化,貼著生活走,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學習聯系起來,應運而生的是豐富多彩的生活氣息。說得再直白一點,就是盡量把書上的間接經驗最大程度地化為直觀的經驗,尋找生活中的事例,直接利用原型進行直觀教學。
二、尋找經驗,把直接上升為間接
《數學課堂標準》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新的境界:就是用生活的理念構建數學課堂,因為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的聯系千絲萬縷,數學只有在生活中才澎湃出靈性與活力。引用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作引子,把生活經驗轉化為數學知識,領悟生活中的數學因素。例如,我在上初中代數有理數時,我就先舉了海上航行的實例:一艘輪船碼頭出發,先向西開50海里,然后又向南開50海里,問這艘輪船在什么地方?這個簡單問題,學生很快就能作答,能否簡單地用數學符號來表示這個過程的變化呢?這時,有的學生就眼露迷茫了。《論語·述而》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時引入——我們必須把已經學習過的算術數擴充到有理數。
再如,我在教學勾股定理時,拿出幾個不同的小棒向同一個長方體的小盒子投放,有的能放進去,而且無論怎么放都可以,有的卻需要放在一個非常適當的位置才行,而有的根本就無法放入。怎樣才能提前計算出小棒的適宜長度,免去許多無用功呢?學生在探究中,找到了多種解決的途經。從而引出勾3股4弦5之類的結論。教育作為學習的實踐活動,許多時候就要學生從多個生活現象中抽象出規律性的結論,使教育彰顯無限魅力。
三、尋找聯系,探究數學規律
教材是權威,是眾人智慧的結晶,我們理應尊重,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學生要做好預習,做到心中有疑,這樣上課時才更易用“化簡”文本,“代入”生活。用生活來詮釋文本,活化文本。我們是用教材來教,不是教教材,理解了文本,只是第一步。新課標指出:“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所以,我們還要引導學生從眾多的身邊生活現象中抽象出一些數學的規律性的結論。
作為初中的數學老師,還要把初中的數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進行整合,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找到數學、學生與生活的契合點,并以此為切入點,運用生活經驗解決數學問題。盡可能地生動地展現生活中的數學原型,學生的眼中不再是枯燥的數字,而是有血有肉的生活,從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經驗探新知,解疑惑。學以致用,掌握數學知識,并不是學生學習知識的終極目標,我們的目標是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去觀察分析我的現實生活,去解決我們要解決的一些生活問題,培養實戰能力,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用武之地。
數學是一門規律性極強的自然科學,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我們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眼中有學生、有生活、有文本,要積極把數學與生活相聯系,把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滲透,使初中數學教育更好地走入生活,趨近真相。
參考文獻:
[1]吳海峰.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J].中學課程輔導
(教學研究),2010(18).
[2]王梅青.把生活化的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思考[J].中小學教
育,2011(2).
(徐州市銅山區大許鎮中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