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模式,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倡導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文在對技校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特征進行概括的基礎上,提出了在技校語文教學中運用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步驟,最后對技校語文教師身份的重新定位作了簡要論述。
關鍵詞:技校語文;研究性學習;典型特征;步驟;教師角色
“研究性學習”這一概念的提出在教育上引起了很大的關注,它倡導的是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在《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試行)》中提出:“養成自學和運用語文的良好習慣,為提高全面素質、綜合職業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奠定基礎。”因此,這種研究性學習我認為適用技校教師語文課堂教學。
語文是諸多學科之中的基礎學科,然而,在技校的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所使用的仍然是“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方法,這種陳舊的學習方式培養不了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創業能力,以及繼續學習和發展的能力,在技校的語文教學中運用“研究性學習”模式是一種怎樣的學習活動,它該如何開展以及教師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應該扮演一種什么樣的角色等,本文針對這些問題作了簡要探討,提出了一些個人看法。
一、技校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典型特征
技校語文運用“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我認為應該是指在語文學習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積極主動地去研讀語文課文,去探究各種語文現象,應用有關的知識和搜集的材料調查研究。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習態度、實踐和創新能力,從而獲得職業所要求的個人能力與素養。我把它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自主性
在傳統的技校教學中,由于語文只是一門基礎學科,在所有專業性的學科中地位不高,所以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而語文“研究性學習”改變了這種傳統的被動學習方式,運用此種模式,其過程許多工作都需要學生獨立完成,如活動前的資料搜集、活動方案的制訂、活動后的自我評價等。在學習活動開展的同時無形中會使學生的自主意識不斷加強。當學生單獨完成一項學習任務時,他們的心理會有極大的滿足感。這樣,“研究性學習”活動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意識,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開放性
在傳統的技校語文教學中,教師沒有把握好語文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致使語文課堂完全處在了一個封閉的空間內。實際上語文這門學科與技校中職業指導、企業管理、計算機等其他學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在教學科普說明文時可以聯系到計算機學科中的內容,教學課文《敬業與樂業》時可以聯系到職業指導學科中的內容等。此種學習方式以課本為中心,縱橫延伸,引進與課文相關的各類信息,豐富了學生的視野,加深了學生對課本的理解,從而使語文這門學科由單一轉向多元,由封閉轉向開放。
(三)合作性
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在當今的社會發展中已顯得日趨重要,用人單位十分重視個人的合作性與團隊精神,技校語文研究性學習的運用則可以提供一個平臺。這種模式需要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合作才能完成。研究性學習是一個煩瑣的學習過程,單個的教師或學生不可能將所需的資料收集全面,若我們把每個人收集的資料綜合起來,將資源共享,既省時又省力。此外,教師、學生每個個體之間都會存在差異性,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必須尊重個體差異,努力協調各種關系,保持在一個輕松、愉快的合作環境中完成學習任務。這樣運用此類教學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與協作性。
二、技校語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實施步驟
技校語文“研究性學習”模式是一個探究的學習過程,它的實施以一定的科學研究方法作指導并且需要作大量的準備工作。我個人認為,它的實施步驟大致可以分為準備階段、展開階段、總結階段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實施主體分別由教師與學生組成,教師與學生在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分工。在整個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只是以指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幫助者的角色參與其中。師生關系由原來的講授與接受變成了指導與合作,學習方式由單一轉變成多元,學生的學習態度由被動轉為主動,這一系列變化體現了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的獨有特征,如圖1所示。
(一)準備階段
準備階段是整個研究性學習活動的起始階段,教師在確定課題前要仔細考究一下該課題實施研究性學習方式的可行性,否則,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確定好研究課題,制訂好學習計劃后,學習者就要圍繞課題進行資料搜集工作。我們要把周圍的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分工協作,把所需資料分類,然后再分組進行搜集工作。搜集完資料后我們還要對資料進行分析、整理,通過精心篩選后,我們才能保證這些資料能夠在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得到充分有效的運用。
(二)展開階段
展開階段我認為應是整個學習活動中最重要的階段。在此階段,需要教師引導。首先,教師要根據確立的研究課題設置好問題情境,讓學生圍繞問題組織學習活動。其次,教師所設置的問題要具有一定的針對性,要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設置,以便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要針對研究課題的具體內容設置。再次,教師所設置的問題要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只有問題具備了一定的靈活性,才能充分展現學生思維的多樣性。
(三)總結階段
總結階段是技校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最后一個階段,但它是必不可少的。回顧整個學習過程,我們肯定會發現存在不少問題,所以,我們要在每一次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后進行及時評估,總結成功經驗,反思不足之處。
技校中運用語文“研究性學習”側重的是學習的過程,在對學習成果進行評估時,我們要把握好評估機制。從選題到制訂研究計劃,再到資料的收集,最后到結果的出現,這其中處處滲透著學生的辛勤勞動。因此,我們在進行評價時要突破長期以來重結果、輕過程的評價方法,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以鼓勵等積極評價手段,采用多級的評價方式全面評價學生,在積極評價中再委婉地指出不足之處,并指導加以更正。我們要使學生始終都能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在興趣的帶動下積極參與到實踐中,不斷得以全面的發展。
三、教師的角色轉換
綜觀技校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整個過程,我認為教師的角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師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重在指導,這種新型的學習模式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針對此,我認為教師至少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
技校語文運用“研究性學習”重在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使學生在學習實踐中提高學習能力。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意識,以學生的興趣為依據,有技巧地設置問題,鼓勵他們運用各種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從而逐步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
(二)加強學習,優化知識結構
技校語文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所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因此教師要加強學習,除了要掌握系統的文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知識外,還要對當前語文學科的前沿知識有比較透徹的了解,同時還要加強職業指導、企業管理、計算機、機械、電工等技校中其他學科的知識。只有不斷地拓展知識面,優化知識結構,教師才能在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更好地發揮其指導作用。
(三)與時俱進,勇于創新
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中,知識信息隨時都在發生著變化,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具備與時俱進的思想,及時更新知識儲備,掌握現代化的教育技能,充分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等多種資源,更好地適應未來教學的需要,并且在不斷的實踐中勇于創新,逐步形成具有獨特見解的教學理論。
綜上所述,我認為技校語文運用“研究性學習”的模式摒棄了傳統的封閉式教學方法,提倡學生自主探究,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實踐能力和知識創新能力,把教師從傳統的授課者轉變成優秀的指導者。在語文教學上運用“研究性學習”模式可以使語文從封閉走向開放,有利于學生走向社會,培養更多的能快速適應不同崗位層次要求的職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鐘起泉.研究性學習案例解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周宏整理.研究性學習[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
[3]劉宏武.個性化教育與學生的自我發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
[4]趙平俊.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
(廣州港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