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學是時間的藝術,又是空間的藝術。它的空間藝術主要體現在作者對環境的描寫與運用上。本文從三方面闡述了環境描寫中景如何為情服務的問題。首先,景到好處情更濃,人物形象更立體,這樣更能準確把握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其次,環境讓意境更具詩意;此外,景語是為情語服務的,寫文章一定要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體。
關鍵詞:環境描寫;立體感;意境;情景交融
文學是時間的藝術,又是空間的藝術。所謂空間主要是作者對于環境的描寫與運用。王國維先生亦云:凡景語,皆情語。那么,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該如何引導學生去發現環境描寫的妙處并運用環境描寫呢?
一、環境描寫讓小說中的人物更具立體感
優秀的文學作品離不開對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描寫。如果將小說中的人物放在特定的環境中來品析,我們會發現人物的形象會更豐滿、更具立體感。例如,著名作家孫犁在《蘆花蕩》中塑造了一位“老頭子”的形象,他干瘦如魚鷹,卻又機智勇敢;他無比自負,卻又嫉惡如仇。假如作者直接陳述“老頭子”的這些特征,無論用多么華美的辭藻,也不能生動展現老頭子的性格特征。但是,如果將老頭子置放于抗日戰爭這一歷史大背景中,我們更能感受到:在老頭子干瘦的胸腔里,原來有一顆無比健壯的心在猛烈地搏擊著。在老頭子設計“痛打鬼子”這一情節中,當我們讀到“那報仇的鉤子卻全找到腿上來”時,就憑一個簡單的“找”字,就能感悟到老頭子的機智,同時鬼子那蠢笨的形態也讓所有學生稱快。
在文章的結尾處,為了進一步烘托老頭子的形象,作者將老頭子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英雄形象置放于迎風飄灑的鮮嫩的蘆花叢中,在這里,語文教師應該因勢利導,啟發學生的思維與蘆花一起飛揚,一起為老頭子高唱凱歌……
景到好處情更濃,人物形象更立體,在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的相互映襯下,在語文教師的成功引導下,我深信學生定能準確把握小說中的人物形象。
二、環境讓意境更具詩意
九年級上冊中的《星星變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運用象征手法,以“星星”為主要意象并以假設為前提,來展示現實與理想的背離,表現詩人對光明的渴求,它以情境的交換來豐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題。全詩意像豐富,構成理想與現實的相互反襯,意境幽深而又冷峻,情感強烈而又含蓄。
詩中,意象意境是通過在理想與現實相交織的對比反襯中描寫景物彰顯出來的。不妨先看詩中的兩段:“誰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詩,每個字都是一顆星,像蜜蜂在心頭顫動。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誰不喜歡春天,鳥落滿枝頭,像星星落滿天空?!薄罢l愿意,一年又一年,總寫苦難的詩,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像冰雪覆蓋在心頭,誰愿意,看著夜晚凍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這兩段景物描寫具有極強的對比性。這種極強的對比性傳達的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交織。首先,詩人用“詩”來表現他所渴望的理想生活。詩人期待每天的生活像詩一樣浪漫、美好、幸福,富有詩意?!霸姟敝械拿總€字都是一顆星,這正如每天生活中的每段時間、每件事、每個細節,都如星星一樣閃耀著希望的光芒。而且,這樣美妙的生活,美到了心靈深處,美得像蜜蜂釀蜜一樣,甜蜜地在心頭顫動。同時,詩人還是用“詩”來表現“現實”的生活?,F實卻總是如苦難的詩一般,苦難的每一天如一群將要掉落的“顫抖”的星星,苦難的如厚厚的冰雪寒冷到了最柔軟的心頭,是那樣的刻骨銘心,那樣心生徹骨的寒意,這是第一組對比。另一組對比在于“夜晚”意境的對比,理想的生活應該是無限溫馨、愜意的,即使是黑色的夜晚,也能柔軟得像湖水一樣充滿柔情與嫵媚,像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那樣自在悠閑。理想的生活還應該是無限詩情畫意的,它像春天一樣充滿生機與希望,正如鳥兒落滿枝頭一樣自由自在。但現實的生活卻如“凍僵的夜晚,僵硬得像一片土地”,那樣的沒有生機,那樣的沒有生命的活力,苦難的“風”把本已渺茫的希望之星一次又一次地吹落。
兩組對比,詩人用星星、詩、蜜蜂、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等來象征光明和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凍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風吹落的星星等來代表冰冷的現實世界。兩種意境,詩人用所厭棄和憎惡的現實環境(寒冷和殘酷的意境),來反襯詩人所追求和向往的生活(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此情此景,讓整首詩更富有詩意。
三、引導學生在習作練習中巧用環境描寫
教學實踐中,不少學生抱怨作文難寫。事實上,只要我們善于培養學生觀察的能力和拓展遷移的能力,就能教會學生借鑒前人通過寫景來塑造人物和利用景物來營造意境,抒發情感的方法。
如何在寫作中運用景物描寫呢?
首先,我們要培養學生觀察的習慣。魯迅先生在回答文學青年“如何才能寫出好文章”的問題時,強調了兩點:一是多看,二是多練。這里的“多看”便指多觀察。文學源于生活,環境描寫中的景無論是社會環境,還是自然環境都是客觀存在的,只有養成觀察的習慣,寫出來的文章才能真實感人,令人信服。
其次,要注意景與情是相互統一、互為補充的關系。景語是為情語服務的。在確立寫作情感線索的基礎上,根據主題的需要去選擇相應的環境。景定要做到融入感情,即寫景要言情。景物是客觀的,而寫景之人則是有情的,作者對任何景物,總會有自己的感情。從古至今,自然之景,雖千態萬狀,周而復始,且人類對其的描摹不知多少,但流傳之名句卻少有雷同。原因就在于作者筆下的景傳出了作者個人的情。自然萬物雖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但我們寫下的景乃人眼中之景。沒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過是蒼白美麗的“軀殼”,難以達到感人的目的。因此,要在寫景的字里行間,自然滲透感情,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體。在描繪客觀景物的同時,要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思想感情融入作品中去,使讀者產生共鳴,進而給讀者帶來愉悅之情,陶醉之情,將讀者帶入特定的情景之中,受到美的熏陶,獲得美的享受。
此外,教師要讓學生明白,環境描寫不能為了有景而繪景,更不能走入“情不夠,景來湊”的誤區。先講一個故事吧。從前有個八股先生為新落成的“二郎神廟”寫廟頌。二郎神是何許人也,為什么建廟,他一概不知曉,可是如果不寫又怕人笑話,于是他拿起筆來做開了文字游戲:“夫二郎神者,大郎之弟,三郎之兄,老郎之次子也。廟前有樹而樹在廟前……”就這樣洋洋灑灑,居然也湊成了一篇廟頌。然而我們試看如此文章又有何價值可言呢?在運用景物描寫的方法上,我們不能鬧這樣類似的笑話。我們必須明確這一點:景物描寫是為后文作者抒情服務的,它是借以抒情的手段,這就是所謂的“借景抒情”。尤其是記人寫事一類的記敘文中,作者之所以要用到景物描寫,寫山啊、水啊、花啊什么的,只是一個次要的內容,往往是為人物形象或為敘述事件服務的。所以在記人寫事的記敘文中的景物描寫,都是應該經過慎重考慮的,要有所寓意,要“別有用心”。
綜上,在景與情的關系上,我認為情是第一位的。要學會根據情感抒發的需要去選景、寫景,而不是根據寫景的需要去抒情,面對相同的景物,因為感情不同,描寫出來的景物特征就是不同的。所以,我們要培養學生學會讓景來為情說話的思想,這樣才能達到“景上添花”的效果。
?。ɡ_市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