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寫作教學中,寫作難是師生經常遇到的問題。如何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成為寫作教學的重要課題。筆者在多年實際教學中,把解決此問題的經驗總結成四小點:發諸內心,源于真情;積累素材,打造基礎;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品改結合,精益求精。雖樸實,但實際寫作中成效明顯。
關鍵詞:作文;寫作難;真情;情境;修改
最近上網,看到某教師談學生寫作現狀,說得很中肯:“看累了太多的雷同,太多的庸俗,太多的虛假,更多的是文章的浮華!我聽怒了沒有氣憤的謾罵,沒有歡愉的歌唱,沒有激情的亢奮,更多的是沒有胸膛的抒情!中學生的作文,像被縛住了翅膀的鳥兒,暮氣沉沉。像脫離了水面的魚兒,奄奄一息。”聯系我們學生寫作時的狀況,頗有同感。寫作不容易,寫一篇好作文更難,用一副對聯來說就是:
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
愁綱愁線愁情愁理愁眉不展愁斷肝腸
橫批:寫不出來
這副對聯十分逼真地說出了許多師生的心里話。學生怕,老師也怕;學生怕寫,老師怕教。作文果真如此痛苦嗎?
由此想到,面對學生寫作難的問題,語文教師能做些什么?下面就把教學中解決這個問題的體會與大家一起分享。
一、發諸內心,源于真情
真情表現在兩點上,一是“感情上接受”——功夫在老師;二是“情感上喜歡”——讓學生感興趣。
感情上怎么接受?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學生渴望得到肯定”的心理。有學生說過,老師,我最喜歡我的作文能從老師的嘴里念出來,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我在評品作文的時候,多肯定學生作文的優點,使學生發揚優點。講評時,不只注重會寫作文的尖子生,而是面對全體學生。中等生尤其是作文較差的學生,他們更渴望被老師認可。所以,我講評的時候,對平時作文較差的學生,努力發現他們寫得較好的,哪怕是一句話、一小段,都加以肯定、表揚。對較差的習作存在的問題,拿來和學生一起討論,分析原因。實踐證明,這樣做對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很有益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永遠不會過時。可見,作文教學應著力于使學生“想寫”——樂于表達。這一點,我想語文老師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的是“美文閱讀法”,有的采取“深入觀察法”,有的用“實踐活動法”,個人覺得可以根據不同情況靈活使用,這里推薦一種“體驗誘導法”。體驗誘導法是讓學生通過實踐來認識事物、感悟道理的誘導方法。文學創作來源于生活,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有真情實感。可以說,不吃蘋果就不知道蘋果的滋味。哪個不想到奔騰不息的河流中去漂流一番,體驗那種驚心動魄的感受?有了這樣一次漂流,有了這樣一種體驗,就會有創作的素材,就會有寫作的激情,文章也就會有真情實感。寫作前,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做一些親身體驗活動,譬如讓學生撿個小石頭帶來學校,仔細觀察它的形狀、顏色,敲敲它,聽聽它的聲音,粉碎它,分析它的質地,再通過看、摸、聽、敲加以聯想,挖掘出它更深層的含義。做些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寫作起來是一定會感興趣的。學生自己親身體驗的東西,印象一定是深刻的,自然而然就可以把他所見、所聞、所感寫出來。縱觀古今中外,哪一位名家的創作不是親身體驗生活的結果,可以說,體驗生活是興趣的需要,是寫作興趣的源泉。
二、積累素材,打造基礎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但由于種種原因限制,“行萬里路”不一定人人都能做到,但一定要求學生盡可能“讀萬卷書”。可以說,離開閱讀,學生對事物的表達將是枯燥而無味的。如果沒有大量的閱讀,就沒有豐富的語言積累,讀和寫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就要求學生要大量閱讀,在讀中享受,在享受中培養豐富的情感。要求學生在讀書時做到把自己的心真正放到文章里面,使自己的情感流露與作者的情感表達產生強烈的共鳴。
閱讀可采取課內外相結合的方式。在閱讀內容上,只要是思想內容健康的均可,如自然科學、文史地理,這方面書籍可以拓寬知識面。閱讀文學作品,包括古詩詞、名言警句、小說散文,既可學到寫作技巧,豐富語言積累,還可陶冶情操,激發創作靈感;報刊的大量知識與信息,也為學生提供了創作的材源。閱讀方法上,短小的精美文章要精讀,長篇文章精讀和略讀相結合。古詩詞、名篇要朗誦,知識性作品可默讀、重點研讀和全面瀏覽相結合,讀和思便相結合。同時還要求學生要做好閱讀筆記,逐漸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有了廣泛的閱讀,學生就能獲取各種各樣的知識,同時在各種不同的閱讀方式中,使學生產生了語感,激發了靈感。有了語感和靈感,寫作文就水到渠成、自然流淌就成為輕松的事。
三、創設情境,營造氛圍
“好奇心害死貓”,對新鮮事物的好奇是人的天性。作文教學可以利用生活、實物、圖畫、音樂、語言、表演等途徑,創設豐富的、形象生動的情境,然后引導學生對情境進行細致觀察。這樣,既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又使學生獲得愉悅的感受。充滿情趣的活動情境,全方位地調動學生的手、腦、口,使學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活動過程中。教學中,我利用“打電話”“腦筋急轉彎”等游戲,或開展說說“我的名字”“我這十年”等語言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對說話、寫話產生興趣。同時,積極探究教學情境。如新年快到了,讓學生回憶過年的一幕幕——拿壓歲錢、貼春聯、穿新衣、放鞭炮、舞龍獅……然后產生一個個小課題。如過年為什么要貼春聯;你知道哪些春聯;新年拿壓歲錢、穿新衣有什么寓意。讓學生充分地進行調查探究,用日記的形式寫下自己的調查過程和結果。
在創設情境時,可以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現代教學手段可以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視覺、聽覺形象,能使學生簡便、快捷地直觀現象,感覺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臨其境,進入由形象、色彩、聲音等混合構成的氛圍,使教學過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誘發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這樣在作文教學時,可突破時空的限制,將人、事、物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既豐富了他們的生活,又為他們提供了作文的素材,開辟了多向立體的思維通道,促進學生觀察、分析能力的形成、聯想想象力的增強、審美能力的提高。
如一位教師在上完課之后,走進學生中向學生“訴苦”:每天擦黑板時,粉筆灰飄得漫天都是,如果落進眼睛里可就受苦了。如果能有一種吸塵粉筆擦,那該多好啊!學生一聽,也紛紛應和。此時,這位老師話鋒一轉: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碰到什么問題,想要些什么來幫你解決呢?教室里剎時熱鬧起來了。有同學說要一把“自動掃帚”可以自己按時掃地吸垃圾;有同學說要一支“警告筆”,發現寫錯字時馬上發出警告提醒你……這時,老師板書了作文題目《有難題·請找……》。學生疑惑不解:“老師,今天的作文寫這個?”這位老師笑著點了點頭。不一會兒就看見學生們面帶笑容,欣喜地開始了習作。因此,教師要營造一個良好的情境,讓學生感受課堂的廣闊和豐富,讓他們感到表達的樂趣,讓他們感到表達是一種豐富的人生體驗,使他們滿懷信心地表達。
四、評改結合,精益求精
作文教學中,引導學生評改習作實際上是自我鑒賞和自悟提高的過程,只有通過學生自己反復評改,才能從根本上獲取作文提高的技法。評改作文可以采取以下四種方法:
示范評改。教師指導學生自我評改作文。應先從教師示范評改入手,從“扶”到“半扶半放”,最后到“放”。教師先從學生的習作中挑幾本典型的優、中、差代表作,邊評邊改邊講述,讓學生直接感知教師批改的過程。修改時先從整體入手,思想內容入手,先整體后部分,先內容后文字。
集體評改。集體評改就是師生一起討論,一起評改一篇文章。課前選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文印發給學生,讓他們閱讀思考,作好修改準備。接著教師進行指導,以學生的發言為主,教師作適當啟發、點撥,充分發揮集體智慧,讓學生動腦筋發現錯誤,指出評改原因,使他們從病例分析中懂得錯在哪里,為什么錯,如何修改。
相互評改。學生喜歡評改別人的文章,但往往又無從著手。開始學習評改時,教師首先根據習作的要求,從字詞句點到篇章結構,立意,突出側重點擬出幾個具體標準,出示在黑板上作為修改的尺度。其次要求學生使用統一的修改符號,標出文章的錯處。
自我評改。經過一段時期的訓練,學生對作文評改已有了初步的印象。當學生寫好文章之后,最好念上一兩遍,在讀的過程中,檢查中心觀點,檢查段落層次,檢查字詞句點等。然后拿起筆來進行修改自己覺得不妥的地方。改了讀,讀了改,反反復復地修改,直至念起來上口,聽起來順耳。同時,還應敢于將自己的作文“曝光”,讀給同學聽,讀給家人聽,請他們多提意見,這樣集思廣益會收效更大。
評改作文是習作指導的繼續和延伸,是一個再認識、再表達的過程。教學生寫作文不僅要教給學生的寫作文法,還要教給學生評改作文的本領。
其實作文并不是什么大苦差事,只要能創設好的情境,激發起學生的寫作興趣,學生有了寫作的動力,加上平時的積累,寫作文、寫好作文就不再是難事了。當然作文能力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就有成效的,需要教師在長期的教學中堅持不懈地努力,點點滴滴地引導。
參考文獻:
[1]王世堪.中學語文教學法(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