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思維在語文教學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以調動學生形象思維為主要職能的朗讀,在閱讀教學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下面結合自己教學實踐談談個人的認識。
一、朗讀可以營造學習氣氛,培養語感,構造情境
語文教材中選取了許多充滿詩情畫意、動人心弦的優美文章。在教學時僅僅依靠理性分析是不夠的,還必須通過反復朗讀,引導學生再造想象,構造情境使學生的身心沉浸其中,全方位接觸,感受體驗。用全身的每一個細胞去“諦聽”“觸摸”“感受”。在執教《在山的那邊》時,我不加分析,只是在播放的輕音樂的伴奏下,配之以彩色的幾幅想象的畫面,讓大家輕輕吟誦,盡情玩味,反復體會文字所蘊涵的意義,體會作者的情感。很快,師生對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并讓學生們感慨、唏噓不已。這種朗讀的效果顯然是不容置疑的,我想我們的語文課缺少不了這種氣氛。
隨著考試對語言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少同學對文章中心的把握、問題重心的揣摩、詞句運用的作用,“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情況屢見不鮮。個中原因,就是分析文章的能力還不高,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悟性”還不高。此時,我們有些同學就不能僅從分析文章的方法上找原因,更應當多多朗讀,這樣,會使你對語言文字有靈敏的感覺,并在此基礎上悟出文中所闡述的內涵,這樣在回答問題的語言上通順流暢,做到簡潔正確,明白無誤。
現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學作品都是經過精心挑選和編排的,注意到知識的系統性和科學性,有著生動活潑的語氣、節奏、句式、格調,蘊涵著作者的情感意旨。因此,在語文課的教學中,讓學生反復朗讀,通過朗讀、揣摩,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別林斯基曾說:“閱讀時,你到處感覺到他的存在,但卻看不見他本人;你讀到他的語言,卻聽不到他的聲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補足這個缺點。”沒有想象,就無從對語言進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學生朗讀時,還要幫助學生憑借想象走進作品所描述的那個看得見、摸得著,能聞其味、聽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體形象的世界。同時,運用形象思維去感受語言文字的意味和情調。
二、加強朗讀教學,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
“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促進語言與思維的統一發展。”而這一目標的完成,朗讀教學擔負著十分重要的任務。通過朗讀,把語言文字化作鮮明的視覺形象再現在學生面前,喚起學生的想象,讓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獲得語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鳴,使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歷其事、如臨其境,從而受到教育和感染。
實踐證明,學生的感情朗讀的水平標志著形象思維的水平,感情朗讀能力愈提高,形象思維能力愈發展。所以,在實際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不過多點評作者的語言,讓大家輕輕吟誦,盡情玩味,反復體會文字所蘊涵的意義,體會作者的感情。這種朗讀的效果顯然是不容置疑的。其實,朗讀除了齊讀有這樣好的效果外,其他的如分組讀、分角色讀、個人讀,包括老師的范讀,都能使課堂氣氛活躍,可以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
三、加強朗讀教學,可以提升文學素養
同學們經常接觸的散文是作者對人或事物的一種美的發現,也是對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它蘊涵著深刻的內涵、深邃的意境。讀這一類文章,我們可以通過有聲語言來品味,進行再創造。
不妨回味一下,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那種慈母般的父子情懷,質樸、清淡、素雅不加任何雕飾的語言怎不使你動容:
“……我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沒有任何雕飾,全憑自然感情的流露,平淡中見雋永,情動于中尚不能自已。平淡質樸的語言需要通過朗讀,品味出文字背后的意蘊,有韻律節奏的語言更要讀,更要去細心體會、品嘗,感悟精神意象,久而久之,文學修養就自然會得到提高。
四、朗讀可以提高講普通話的能力
朗讀時,字音準確是最基本的要求,經常訓練,久而久之,朗讀也就順暢流利,就很自然地會提高講普通話的能力。
五、朗讀可以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比如,教學《木蘭詩》,我讓學生放松,跟著教師朗讀。學生獲得初步印象,大致了解故事梗概,就產生了深入閱讀,進一步探究的強烈愿望。
總之,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朗讀這個教學手段,有目的地、合理地、有重點地加強朗讀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快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更準確地理解作者的感情。
(魯山縣第十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