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引導藝術的高低直接關系數學教學終極目標的達成、學生的發展方向、學習的廣度和深度,是影響數學教學效果的極為重要的因素,是課堂生成的重要動力,也是關系課堂活力的一個重要因素。有效提高教師課堂教學的引導藝術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最直接而有效的途徑。
教師要提高在數學課堂中的引導藝術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堂引導應把握適時、針對性強的原則
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課堂教學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倡導自主、探究與合作等多種學習方式,然而因為學生知識水平和教學條件的限制,學習過程又不可能全部由學生的發現來完成,此時教師的“適時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它能不斷為學生指明探究的途徑,使學生主動開啟智慧之門,逐步從“教師引導點撥”達到“無師自通”的境界。教師要善于運用“點金之術”,讓學生智慧的火花在輕輕一點間不斷迸發,盡顯其個性、靈性。
如何才能使得引導“恰到好處”呢?關鍵在于教師對時機的選擇。具體體現在如何引入新課、誘導創設情境,如何啟迪思維,充分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學生積極探究,探索數學的本質規律等。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建立數學模型,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且能總結提高和學會合作,使他們最終成為學習的主人。數學課堂會因為教師善于捕捉信息及時引導而生成更多的精彩,也會因為錯失引導良機而留下遺憾。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耐心傾聽學生的發言和細致觀察學生的反應以及時把握信息。在教師的預設和學生的生成之間產生沖突時,教師應及時判斷生成信息對學生成長和發展具有的價值,適時調整教學預設,這種即時生成的課程資源會帶給我們未曾預約的精彩,使課堂煥發出學生生命的活力。
二、課堂引導應以有效、高效為中心目標
有效引導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主渠道之一。而要做到引導的有效和高效,教師課前應精心設計引導方案,在教學中設置種種引導性問題,適時創設“憤”和“悱”的意境。設置什么樣的引導性問題,以及何時出示該引導性問題,課前都要反復考慮。具體而言,有效引導要明確教材的意圖,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要創造想象的空間,要把握思維的生長點和捕捉有價值的生成。包括把握重點,找準“著眼點”,明確目的,有的放矢,設計有效提問。引導性問題的設置要有合理的程序性和階梯性,要善于把一個復雜的、難度較大的問題分解成若干個相互聯系的問題,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知識水平和能力進行問題情景設計,應分層次。另外,引導性問題不可機械死板,類型應靈活多樣,選擇一些符合學生求異思維或喜聞樂見的方式。
例如,在“三角形全等的條件”一節中,我是這樣設計的:
課前要求每一學習小組各準備6根木條和6根釘子,課堂上按小組進行如下活動:
問題一:任意取三根木條釘成一個三角形,拉動其中任意兩根,這個三角形的形狀發生變化嗎?
問題二:任意取四根木條釘成一個四邊形,拉動其中任意兩根,這個四邊形形狀改變了嗎?
問題三:釘成五邊形,六邊形,又會怎樣?
問題四:上面的現象說明了什么?試猜想有何結論。
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發現三角形和其他多邊形的不同之處,激起追根究底的欲望,興趣很高。然后通過合作交流、歸納猜想的方式把操作實驗獲得的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認知,學生充分把握住三角形的穩定性這一獨特性質,為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具體條件鋪平了道路。
三、課堂引導要時刻牢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教師的“導”是為了學生的“演”,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唱主角,他們才真正是學習的主人。
“主體”的核心是個性化。從一定意義上說,主體教育即個性化教育,個性的充分發展就是人的主體作用的最終實現。學生的個性是客觀存在的,如同“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一樣,學生的個性也是千差萬別的。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應充分認識到學生的這種差異,精心設計教學引導問題,讓學生各抒己見,獲得不同的知識和情感體驗,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教師要善于引導,巧于點撥,長于調控。
四、課堂引導中應考慮的其他因素
教師設計的引導問題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原有概念和知識技能水平,考慮到學生的思維跨度,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為主線,始終在學生知識的“最近發展區”設置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同時,數學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內容的發展需要決定課堂中引導的方向,一旦學生對所學問題已經理解,教師應注意及時調整引導方式和內容。
另外,隨著教育現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教學手段已經從單一的書面教材向立體直觀的標本、實物媒體、攝影媒體多元化方向發展,這就使得一些抽象的平面知識可以以更直觀立體的方式呈現給學生。數學教學中巧妙運用多種媒體手段進行引導,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更為合理高效。
總之,新課程的數學課堂是預設與生成相映成輝的課堂,預設的實踐需要教師精心的引導,課堂上的生成更需要教師高超的引導藝術。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善于發現學生思維的亮點,抓住教學中的爭議點,把握時機,適時、適度地引導學生探究、發現,能更好地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理念。
(徐州市賈汪區大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