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是小學數學新課標的重要理念。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所以我們認為“有效情景”應該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實效性。在現行的實驗教材中,我們會發現有許多知識的引入和問題的提出、解決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開的。因此,精心創設情境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沉浸在一種緊張、活躍、和諧的氛圍中,從而激發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使學生自覺、興奮地投入學習和探求新知的教學活動中。那么,怎樣去創設教學中的情境呢?通過不斷的教學實踐,我覺得應從下面幾點著手。
一、創設故事情境,激發學習欲望
如果情境創設不能讓學生感受到有趣,富有挑戰性,這是不能激發學生求知欲的。因此,數學教學情境創設必須要有吸引力,使學生對數學學習本身產生興趣。如教學“什么是周長”一課時,用紅黑兩只螞蟻比賽的故事,讓學生猜猜誰會贏,你想支持哪一只,等學生選好支持的螞蟻后出示比賽規則,即紅螞蟻沿數學書跑一圈,黑螞蟻沿講桌跑一圈。這時支持黑螞蟻隊的同學開始抗議了,說不公平,問為什么,學生說爬過數學書一周的長度比爬過講桌一周的長度短,由此引出周長這個詞。這樣一來,創設了一個有爭議的情境,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學習狀態,自由交流,從而使學生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
二、創設有生活性和真實性的模擬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程提出,數學教學必須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因此,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中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如在教學質量單位“千克、克”一課時,由掂一掂、拎一拎的方法感受物體的質量,再用帶孩子逛超市的形式,讓學生知道“克、千克”的名稱,接著讓學生用手掂一掂二分的硬幣和兩瓶礦泉水,實際感受1克和1千克的重量。明確什么時候用“克”作單位,什么時候用“千克”作單位。用售貨員賣肉的情境,問“為什么媽媽想買兩斤肉他用刀只割下一部分而不是給你一頭豬呢?”學生笑答,因為售貨員長時間的售貨,已經能估量出兩斤大概有多少了。讓學生感受“千克”“克”實際應用的重要。最后延伸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的鐵誰重。整節課都緊緊圍繞生活實際,學生跟著老師的思路走,如同逛超市一樣,學生學習興趣極其濃厚,這樣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進而喜歡學習數學。
三、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自主性
學生探索知識的思維活動,總是從問題開始的,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創設問題的情境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打開思維的閘門。如教學“噸的認識”這節課里創設了這樣的情境:牛、熊、馬、鹿一起去參加動物運動會,當他們走到一座小橋邊的時候發現橋頭立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限重1噸”。我直接把問題指向“過橋要注意什么?”“他們能過橋嗎?”讓學生把注意力轉向“噸”這個新的知識點,激發起學生學習了解有關噸的知識的欲望。在學生學習噸的知識后引導學生再來解決問題:他們該怎么過橋?為他們設計過橋方案。這樣的情境既體現了趣味性,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展示了其中的數學味,達到做數學的目的。
四、創設競爭與開放拓展情境,促進互動發展
恰當的創設競爭與開放拓展情境,不僅可以調動小學生的好勝心理,還可以增強小學生的榮譽感,能夠促進小學生合作精神的提高,而且能夠培養和發展與人合作的意識,體驗出完成質量、速度與競爭的關系。比如,“奪紅旗”“報十法”等,讓所有的學生都動起來,這樣能使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都能從中受益,既為學習有潛力的學生提供了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又為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盡快迎頭趕上提供了展示平臺。
其實,問題情境的設置方法還有很多,較好地創設問題情境是一門藝術,需要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根據教學目的,依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需要,因內容而異,因人而異,注意呈現的方式和時機,并結合情境的教育功能創造出一種理想的教學氛圍,使師生的教學行為和諧一致地進入角色。只有為學生創設一個師生和諧,教學融為一體的知,能,情,意相統一的課堂教學環境,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由發展的陣地。
(大慶一中實驗二?。?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