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學中的心理暗示法是學生與周圍環境接觸過程中發生的一種心理現象,因此,它需要給學生學習的環境創設一定的暗示,這樣教學會起到更好的效果。
一、缺乏心理暗示的音樂教學模式及弊端
由于音樂課程本身的學科特點,大多數學生都認為其是副科,沒有什么學習壓力,只要唱唱歌就行了,因此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一般不高。課堂上大多數教師“填鴨式”教育較多,暗示、啟發教學不夠。例如,有的音樂教師經常讓學生死唱歌曲然后抽查,并不先進行引導、調動情緒,這難免會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有的教師在向學生提出問題時,不加以正確積極地引導、暗示,或急于給出答案或對學生的回答盲目否定;有的教師沒有在班級里創造一個好的學習音樂的環境和氛圍,沒有讓同學覺得他是個音樂教師,以致不少學生根本沒有學習音樂的意識和興趣。所以,最終學生真正學到了多少音樂知識又掌握了多少音樂知識很是讓人懷疑。
二、心理暗示法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
音樂教學中有許多常識性問題,但是有些知識是平時學生們所不了解的。如果常識性問題能恰當運用心理暗示法開展教學,將會比學生自己摸索的效果好得多。這些方法包括環境暗示、行動暗示、語言和非語言暗示等。例如,在學唱歌曲,遇到高音部分時,大部分同學會覺得困難,因為一開始他們就有恐懼心理認為自己是唱不上的,只有消除這種恐懼心理,讓他們充滿信心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借助很多暗示方式。我們可以在正好要唱高音的前部分給予行動暗示,把手托起暗示音要向上了,還可以老師跟著唱到高音時用自己張大嘴這樣夸張的表情來提示學生音高,等等。
1. 環境暗示法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
這是指在學生活動的場所創設一定的音樂暗示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學生對音樂學科部分內容的認識與興趣。
一般來講,音樂課是安排在專業的音樂教室上的,鋼琴、音響組合、多媒體等教具能夠給學生暗示,這里是音樂教室,我們在上的是音樂課。教室的墻上我們可以掛一些著名的音樂家圖像和一些名言名句。在此基礎上,在上新課之前可以要求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收集一些關于要學的新課的音樂方面的知識,然后加以整理歸類,或摘抄剪輯、展出。久而久之,學生便覺得周圍如果少了這樣的音樂事物倒反認為是不正常的心理暗示。這樣,學生就可能與教師一樣如癡如醉地熱心投入這些工作,并有強烈的成就感。時間長了,雖然學生熱情不減,但教師需要改變方式,需要讓同學們另起爐灶、自立門戶,使得學生敢于用自己的成果與教師“分庭抗禮”、對等“交流”等。接著,教師要趁熱打鐵,不放過任何一次學生在場時表現音樂技能的機會。如看到電視上演唱一些著名的具有教學意義的歌曲時,可以問學生他們的演唱形式,歌曲表達的情感,歌曲的來歷等音樂常識。
當然除了我們基本的課程之外,我們可以每兩個月抽出一課時的時間舉辦一次“音樂沙龍”,讓學生自己在行動上加深對音樂的印象,也可以把所學的音樂知識和技能展現出來,給學生提供了一次展現自我的機會。
2. 行動暗示法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平時收集到的資料中,選擇一些詩歌、成語、諺語、故事、名人名言、文學作品中的描述等,用于相應內容的音樂教學,這樣既豐富了教學語言、活躍了課堂氣氛,又使學生認識到音樂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緊密關系,對學習其他學科幫助很大。同時,還通過學生的課堂活動進行心理暗示,如角色扮演、聽音樂、朗誦詩歌和散文等,使學生無意識地激發記憶,發展智力。
音樂作為一門以實踐為基礎的技巧性比較高的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讓學生演唱或演奏,但如果教師行為不當,就會產生反向暗示效果。比如在音樂課上,老師讓學生上臺演唱一首歌曲或者表演一段豎笛,對此老師說:“大家看好,看他的唱的好不好或演奏的是否正確?”然后站得遠遠的。這樣就會表演的同學以暗示:“老師叫我上來表演是為了考我掌握的技能,我要是出錯,同學們肯定會看我的笑話。”下面學生的注意力則集中在臺上同學有無錯誤上,形成一種“我得看看臺上同學出錯的尷尬樣”的不良心態。結果是臺上的學生緊張萬分,臺下的學生笑成一團。這種情形下,學生不是積極地去表現自己學到的音樂技能,而是一直在考慮教師會不會喊到我讓我出丑。被叫到的學生心驚膽戰,擔心自己因出錯而被同學們所取笑,但沒有被叫到時又不放過取笑別人的機會。時間長了,學生誰也不愿意被叫到,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大大降低。
相反,同樣是叫學生上臺表演,如果老師說“哪位同學能夠自主的上臺表演一下,讓老師和同學們體會一下歌曲的情感?下面同學給予鼓掌鼓勵”學生上臺后,教師不是遠遠地站著監督,而是解除學生的緊張情緒,使其大膽的發揮,這樣就會給學生形成一種暗示:“我和老師在合作中完成這件事,老師會幫我的。”一是有助于緩解臺上學生的緊張氣氛,二是有利于順利完成這個表演,并能將臺下學生的注意力引到正確的理解方式上。不僅節約了時間,也使課堂教學活動流暢自然。學生由于沒有什么精神壓力,所以非常樂意上臺表演,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并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參與精神和實踐能力。
3. 語言暗示與非語言暗示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
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我們有的教師沒有耐心,講課時忽視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凡事急于給出答案,沒有留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問題,學生的思維能力缺乏培養鍛煉。在此,學生的思考過程中,筆者認為給予語言暗示和非語言暗示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老師提出“二分音符的時值是多少?”可讓學生聯系過去所學的知識,教師做出所學“四分音符時值”的暗示,讓他們前后聯系起來便于回答。這些語言暗示都是非常重要的。非語言暗示包括表情、目光、動作暗示等。人的面部表情是豐富多彩的。喜怒哀樂皆文章。學生從老師的面部表情中可得到信息反饋,知道自己的言行是否正確,從而做出抉擇。如學生做得好,答得好,老師的表情是溫和的;學生做得不好,答得不對,老師的表情是嚴厲的,學生自然會意識到問題所在。其次,目光是形體語言中最活躍的因素。講解一個問題時,教師的目光作用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學生在回答“二分音符時值是多少?”時,先回答“二分音符的時值是四分音符的一倍”,教師這時給予肯定的目光,表示你已經答得不錯,示意他盡可能答得完整、準確。配合相應的語言暗示,學生自然會受到鼓勵,繼續勇敢大膽地往下說。實踐表明,用于表揚、鼓勵、反對等場合地動作暗示效果顯著。比如學生在黑板上畫各種音樂圖形或做題時,教師如果發現學生正在書寫的內容有問題,在黑板上輕敲幾下;下面的同學出錯時,在桌面上輕敲幾下。這一簡練而又含蓄的動作會使學生的意識充分調動起來,捕捉老師暗示的真正意圖:是解題方法錯誤呢,是誤解題意呢,還是表述不合理呢?等等。
總之,心理暗示法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還只是處于嘗試階段,并沒有被廣大的教師廣泛地接納和采用。但是它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方法,無疑是有較強的優越性的。心理暗示法有利于在中學音樂教學中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反之師生關系的融洽程度又是影響心理暗示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音樂教學中,廣大教師必須改變以往以自我為中心的教學觀念,建立并鞏固與學生親密無間、融洽協調和相互信賴的關系,從而為心理暗示法的實施提供必要條件。
(溧陽市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