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體育教學中,除了身體運動之外,學生的整個機體都參加了活動。在這樣的條件下,學生的思想、感情、個性、行為、意志、品質等都能充分地、自然地表現出來,這就為學生進行常規性教育、針對性教育、集體性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關鍵詞:常規性教育;針對性教育;集體性教育
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性質是,以身體練習為主要形式,以實踐活動為主的一種教育活動。體育教學作為一種塑造和培養人才的重要教育手段和形式,它不僅促使學生達到增強體質,掌握和提高運動技能,同時它還包含著發展學生智力、陶冶學生情操、鍛煉學生意志、培養學生集體主義思想品德的教育延伸。因此,思想品德教育與體育教學是密不可分的,緊密聯系的。
一、加強和重視體育教學中的常規性教育
建立課堂常規的目的是為了保證體育教學各個環節的順利進行。從學校體育課的特點看,體育課的教學形式、組織方法、練習要求、課堂環境等都有別于文化課的教學模式。
首先是學習環境的改變。受到場地、器材、氣候等因素的影響,室內小環境轉換為室外大環境,空間和活動場所發生了變化。其次是學習方式的改變,學生除了必須完成個體的運動學習思考外,還必須完成集體的活動。例如,隊列練習、球類活動、小型競賽等。此外則是心理的調整和期望值的落差,對學生來講,盼望已久的是一周僅有的兩節體育課,再加上學生對運動項目的偏食與好惡等,運動中學生的情緒和個性得到充分的體現,體育課中往往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情況。由于體育教學對紀律、安全、動作要領和練習方法等要求較高、較特殊,而個別學生在課上卻又不以為然,我行我素,無視教師的要求,照成違紀現象屢屢發生,險情不斷。因此,教師對學生行為的約束與評價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建立課堂常規和嚴格要求來培養學生良好的組織紀律,對于一些被視為小節的偶發事件和不文明的言行,及時進行糾正。事實證明,只有建立課堂常規機制,才能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的行為,培養學生養成遵守紀律的良好作風。
二、根據體育教材的特點,加強針對性教育
體育教材內容豐富,要求多樣。首先要求教師對教材、教法進行剖析和鉆研;同時要對學生體育基礎加強了解;加強對學生學習目的、動機的教育;引導學生在原有的“育體練身”的主體性觀念上,向“啟智、求知、調心、育人”的現代化體育教育思想擴展。
需求產生動機,動機產生行為。學生自覺的運動參與,源于學生個體的體育需要。如果體育教學不能滿足學生個體的體育需要,那么,學生的運動參與就失去了內驅力,甚至認為是一種負擔。學生在體育課堂上表現出的是消極、懶散,練習馬虎、遲到早退。
(1)田徑教材所占比重最大,內容豐富,鍛煉形式多樣,也是各項運動的基礎。但田徑課的特點是教法簡單,枯燥無味,而且有些項目特別艱苦,這就要求教師要依據教材的思想性和內容的教育性使他們認識到,田徑課不僅能促使人體新陳代謝,提高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及其他內臟器官的功能,而且能培養人的勇敢、堅毅、果斷、吃苦耐勞等優良品質。
(2)球類教材是學生最喜愛上的,因為球類運動具有娛樂性、對抗性、集體性、群眾性等特點,頗受學生的青睞。為此教師應根據教材的特點,在教學、比賽、訓練中都應提倡團隊精神,進行團結、協作、自律、守紀、機智、果斷等思想作風的教育。
(3)身體素質的練習,則要求教師向學生講清該項教材練習的目的和意義,對鍛煉身體的價值。嚴格要求,培養學生的不怕困難,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
(4)健康教育課(理論課),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向學生講解加強體育健康教育對增強體質的重要性,進一步闡明身體、知識與道德三者的關系。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即使有豐富的知識才華,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把它們轉變為現實也是困難的。同樣,如果沒有良好的品德,那么即使有健康的身體和淵博的知識,對社會也是無益的。
三、根據體育教學特有的組織形式,進行集體主義教育
集體主義思想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集體性活動占課的大部分時間,同學之間的協作交往也比較頻繁,如體育競賽、體育游戲、隊列隊形等。學生在活動中各種思想、行為、表現反映得比較清楚。反過來,這也是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思想教育的有利時機。因此,體育教學在注意發揮個人聰明才智和能力以外,更要注重教育學生要依靠集體的力量和智慧,團結、友愛、互相幫助,養成以集體的利益和準則來調整自己行為的集體主義觀念。
教師良好的言談舉止會給學生樹立起一個“智者的形象”,教師的準確示范,則會給學生樹立起一個“能者的形象”。教師用自己積極進取的敬業精神和良好的專業素質去影響、去感染、去引導學生。教育的目的,不僅意味著提高人的道德水平、知識及能力水平,同時意味著按文明社會與他人交往的準則規范人的行為。
(1.江陰市璜土中學;2.張家港電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