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經濟和信息都充分發達的今天,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愈來愈引起業內人士的充分關注。然而,在中國的大學和中學里,大部分學生只關注劉德華而不知劉天華何許人也!劉天華可以被稱為國樂大師級的音樂家,他的二胡作品對整個中國樂器音樂的發展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劉天華;二胡作品;影響
一、時代造人才
劉天華,1895年2月4日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932年6月8日病逝于北京,享年37歲。祖籍江蘇江陰,民族器樂作曲家、二胡琵琶演奏家、音樂教育家、國樂大師。他從小熱愛音樂,很早就學習了二胡、竹笛等民族樂器的演奏方法。1909年在常州中學讀書期間,曾參加學校軍樂隊的訓練和演出活動,開始接觸西洋銅管樂。1912年隨其兄劉半農先生去上海并考入“開明劇社”,擔任樂隊隊員,開始接觸小提琴、鋼琴等西洋樂器。1914年開始在江陰、常州等地中、小學校擔任音樂教師。1922年被聘為北京大學附設音樂傳習所琵琶導師。其后又分別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北京藝術專門學校教授琵琶、二胡和小提琴。特殊的家庭背影和良好的教育造就了一代國樂宗師,使之成為“中西兼擅,理藝并長而又會通其間”的中國優秀的民族樂器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在其短短的一生中,劉天華先生共作有10首二胡曲、3首琵琶曲、2首絲竹合奏曲,并編有二胡練習曲47首、琵琶練習曲15首。
二、各具特色的“十大名曲”
劉天華先生的10首二胡獨奏曲,是他音樂創作中最具價值的部分。其作品在音樂風格上具有多樣化的特征,取材廣泛,音樂形象生動感人。10首二胡曲可以分成如下幾種風格:
1. 憂傷苦悶,彷徨躊躇型
如《病中吟》《悲歌》《苦悶之謳》《獨弦操》這類作品主要表現了作者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生于當時的亂世,既有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擔憂,也有對自己小家及個人生活的謀劃,表現對現實生活的強烈不滿,以及對生活的彷徨和苦悶,并帶有一定的斗爭精神。由于當時處于“五四”運動前夕,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給國家、民族造成的深重災難。連年的戰亂,學校工作的時斷時續、國樂改進工作的重重困難使他屢屢陷入對生活、對社會、對人生的深刻思考,情緒是苦悶的、壓抑的。但作者并沒有因此而灰心喪氣,而是渴望能沖破眼前的黑暗,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因此這些作品具有一定的斗爭精神。
2. 抱樸含真,陶然自樂型
如《空山鳥語》《月夜》《良宵》《閑居吟》。由于深受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劉天華先生在這類作品中,表現出“抱樸含真,陶然自樂”的樂觀主義精神。這也是劉天華先生一生最為欣賞的一種風格。“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當時中國知識分子的追求目標,這樣的思想也在一直影響著劉天華先生,在亂世中求得內心片刻寧靜,在世事紛擾中求得心靈的慰藉。大詩人陶淵明先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是許多知識分子畢生向往的精神家園。劉天華先生幼年時期就隨父親學習古典詩詞,受教中國傳統文化,這對他的人生觀、世界觀都有很大的影響。對外部物質條件的淡然和對精神生活的追求是這類作品很好的寫照。如二胡獨奏曲《空山鳥語》,在音樂上,這首作品追求用簡潔的音樂材料描寫景物,并通過景物來表達自己的人生感悟,抒發自身的情感,體現出榮辱不驚,寄情山水的文人品質。此曲不是單純的炫技,而是要表達個人的感情,以及作者自己對人生的感悟。
3. 慷慨激昂,奮發有為型
如《光明行》。劉天華先生深受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深刻影響著自己,要用自身所學去為國家為民族作貢獻,劉天華先生畢生都抱著這樣的信念。這類作品主要表現了作者對社會進步和事業發展的一種追求和展望,以及對事業未來的一種信心。這首作品使用的作曲和演奏技巧都十分的大膽和新穎,創作手法多樣,音樂結構的選擇也更加趨于西洋化特征。音樂形象慷慨激昂、奮發向上。這時候的劉天華先生作曲技巧更加成熟,駕馭二胡的功夫也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這使他具備了足夠的條件,能實現多年來的一個愿望:用二胡來表現重大題材,改變二胡在人們心目中固有的纖細、柔弱形象,給她一個嶄新的面貌。于是一首里程碑式的劃時代名作《光明行》,代表著二胡音樂新形象的名作就這樣產生了。
4. 載歌載舞,婀娜多姿型
如《燭影搖紅》。劉天華先生這種風格的作品并不多見,僅有《燭影搖紅》一首,在劉天華先生后期的音樂創作上,對音樂創作的嫻熟技藝使得他的創作得心應手,中西手法都是隨手拈來,并將這些技巧充分消化吸收,真正在樂曲中實現水乳交融,完美結合。“燭影搖紅”原是一種詞牌,為北宋詞人周邦彥所創,原意是描繪帝王將相之家的歌舞場景,具有優雅、輝煌的氣派,表現奢華、靡麗的風尚。劉天華用此曲名,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風格和舊詞牌迥然不同。在曲式上,他采用了三拍子的華爾茲節奏,這卻是西洋舞曲的形式。在這里,劉天華先生將繼承和借鑒完美結合,進行融化,創造出一種二胡的新風格。
上述10首作品在創作手法上,每一首都新穎別致,各具特色,絕不雷同,表現出大師高超的創作技巧。
三、對中國樂器音樂的巨大影響
劉天華先生的音樂作品、音樂思想、音樂教育活動等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器樂音樂、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他的二胡音樂是多種文化成果的集合體。他的二胡音樂作品技巧高超,內涵豐富、緊貼時代、反映生活,為后世的二胡音樂發展提供了典范。在二胡獨奏、合奏和練習曲三個方面都留下了優秀的作品。通過他的作品,很好地表達了他的音樂思想,也在創作技術、演奏技巧等方面拓展出新的空間。劉天華先生的二胡作品繼承傳統,學習西洋,在中西調和中尋找新的道路,為二胡學科的科學化、規范化和專業化發展做出開創性貢獻。他在二胡音樂創作、演奏和傳承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貢獻,開創了二胡音樂的新時代。他的二胡音樂創作在技術上和思想上都明顯領先于時代,借鑒很多新的創作手段和方法,追求作品的思想性。他極大地發掘了二胡的表現力,引入新的技巧、改革樂器、改進記譜方法等都對二胡演奏藝術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他將二胡從民間引入大學講堂,建立二胡學科,倡導規范教學,對二胡的傳承和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
(宿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