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教高中以來,我每個月末都會對自己本月的教學工作作總結,新課程對高中語文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語文教師在實施組織教學時要反思,才能在語文教學中不斷取得突破性的進展。根據教學實際我對以下問題進行了深刻反思,并試圖找到解決辦法。
第一,課堂給學生的時間太少。當前的中學語文教學,我們不難發現仍然存在著許多舊的觀念,無法擺脫舊的思想、舊的傳統的影響,注重45分鐘課堂知識的講授傳播,給學生很少的時間閱讀課本。有時為了趕時間,在學生對文本很不熟悉的情況下,教師便開始講解,始終讓學生在課堂上都是被動的接受,而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們對學生是教學的主體的認識和實踐,完全是處于一種膚淺的認識狀態,有時在思想上有所認識,但一到實踐中,就縮手縮腳,擔心打破原來的定式模式,引起課堂混亂,一發不可收拾。這樣根本無法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性、創造性。
第二,課堂預設較多,生成較少。課堂上,從導語到問題,每一個教學環節都嚴格按照事先備好的進行,甚至拓展延伸都作好了固定答案,這樣既限制了自己的思路,也限制了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教學環節之間的聯系,沒有根據課型、學科和學生年齡、年級的不同,清一色用一種刻板、僵化、統一的方式表現出來。忽視了學生的問題,課堂中具體的教學和管理行為長期以來凝為刻板的、單調的、不變的模式。
第三,對知識和能力“情有獨鐘”,對情感、意志、價值觀,對過程和方法沒有足夠重視,忽視了全面發展是教育追求的最終目的。人的心理過程是一個復雜的整體,知、情、意、行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比如,詩歌教學,只注重鑒賞方法的講解,而忽視了人文關懷,文言文的教學,更是強調一字一句的翻譯,把文本肢解來讀,缺乏對文本的整體感知。在學習散文時,只重視表現手法等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對學生的情感教育。
針對以上問題,我在教學中試著從以下幾方面改進:
第一,更新教育觀念,深化課堂教學。要提高高中學生的語文素質,就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每節課在課堂上我都讓一兩名學生上臺發言演講,然后再請一兩名學生上臺針對同學演講發言,發表評價。還有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盡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著活躍的氣氛,個個踴躍討論,積極發言。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融會貫通,終身受益。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的學習方式,是提高高中學生語文素質的基礎。
第二,處理好課堂預設與生成的關系。課堂是復雜的,運動變化的。由于多種不確定因素的存在和相互作用,預設不可能也不必窮盡課堂所有可能的變化。當學生有了創造的火花,有價值的生成,教師除采取積極鼓勵態度肯定學生的表現外,還得適當調整,創造性地組織教學。即使偏離預定目標,也應跟著學生的思路走,制造新問題的“生長點”,為新的生成提供支點和空間,鼓勵繼續生成。當然,課堂追求的是有效的課堂,課堂上的時間是有限的,教學內容是確定的。如果學生的生成對課堂教學無價值,或需今后解決等,教師的正確做法是:做出合理取舍的同時,對學生的生成也應小心“呵護”,善于傾聽和引導,至少要讓學生感覺到,無論是課堂上能否討論和解決的,只要是我提出的,老師都很重視。這樣,學生的創造性火花不至于被消滅,反而有可能激發他們自行去研究,這正是我們所追求的。
第三,追求語文教育的全面發展。不僅傳授知識,還要進行情感教育。新編的高中語文教材,就明確提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提高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語的規范意識,提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思想品質和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課本是語文教學所憑借的重要載體。教師應利用教材文章所描繪的文字來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入情。如教師可利用教材中描繪祖國秀麗山川和敘述祖國悠久文明歷史的文字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利用范文中描寫至親至愛的篇章教育學生珍惜親情友情;利用跟自然環保相關的段落來引導學生對自然的熱愛和保護的責任。
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地向學生推薦一些名著、名作,用文學作品中主人公的不同遭遇帶領學生進入情感的樂園:去安慰被貶在江州的白居易,去拜訪黃州承天寺的蘇軾……讓學生隨著文學作品的主人公一道流淚,一起激動,一同成長。
各種報刊上常報道有關環境遭破壞及自然生態等方面的文章,語文教師可指導學生收集此類文字來增強學生保護自然、珍愛自己生存空間的意識。新聞媒體中常介紹先進人物超越自我的事跡,可以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珍惜青春生命的感情。影視作品中科學家獻身科學的執著精神又可以燃起學生熱愛科學勇攀高峰勤奮學習的熱情。教師可刻意用相關文字去“煽情”。
改革是教學的生命,課堂教學改革是一個不斷發展、永不停歇、不斷探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求教師要積極轉換角色,做一位不斷學習、不斷更新、不斷創造、不斷反思的實踐者,當一名積極進取、永遠向前、敢于嘗試、不斷總結的行進者。
(普蘭店市第三十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