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億大單怎么拿,不是問題。問題是在規模為王的建筑行業里,“袖珍”型的上海浦東路橋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能消化得了多少,這擺在眼前的大蛋糕。
按照大浦東開發戰略,“十二五”期間,上海浦東區政府計劃向浦東新區道路系統投入的建設資金高達1000億元。而作為浦東國資委下屬的市政工程龍頭企業和唯一的上市公司,浦東建設(600284.SH)堪稱“第一受益股”,再加上另一千億級的迪斯尼配套項目以及在手的其他項目,浦東建設被多家投資機構看好長期投資價值。
在接受《英才》記者專訪時,浦東建設董事長葛培健也表示,兩大投資概念影響顯著,未來公司成長空間肯定很大。
實際上,依仗上海浦東新區的發展建設,坐擁先天的地域優勢,從2001—2010年的十年間,浦東建設總資產從起初的不足4億元增長至超過130億元。不過,浦東建設在整個建筑行業里,就規模而言,仍然是家小公司,而專吃“窩邊草”也并非是其能保持穩定盈利的安全法則。
根據2011年一季度公司公告,凈利潤同比下降538.8%,每股收益為-0.07元。不過,公司二季度業績快報顯示,浦東建設上半年凈利潤1.93億元,每股收益為0.46元。
“今年上半年,浦東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大幅下跌,銀根緊縮時,建筑業又面臨著從行政動遷向司法動遷轉變等政策因素的影響。”葛培健表示,在融資和施工的“小年”下,公司二季度凈利潤雖達1.9億元,維持前幾年的增幅依然面臨巨大的壓力。
國信證券分析師邱波向《英才》記者分析表示,浦東建設實際主業是投融資業務,而非財報中所謂的施工主業,這也決定了它的凈利潤水平。換一個指標觀察,就會明白這其中的差異。據魯班咨詢的統計,刨除地產業務對利潤率的拉升,2010年建筑業上市公司的平均凈利率僅為2.5%。浦東建設并無地產業務的襄助,凈利率卻接近25%。
盡管在資本市場上,投資者對于浦東建設收益主題投資概念的熱情,已經消退了很多。但在分析師看來,發展模式上的轉變和千億大單的保證,都是公司成長性的看點。“浦東建設不是傳統的建筑企業,而是一家依托建筑業進行資本運作的公司,只不過項目資金的投向依然在基礎設施領域而已。”葛培健認為,公司甚至不應該在機構投資者的建筑板塊股票池出現。
模式轉型加速已經在2010年產生了效應。根據年報顯示,2010年浦東建設主營業務收入受世博會停工影響,大降47%,但凈利潤卻同比大幅上升43%。葛培健向《英才》記者表示,未來浦東建設的盈利水平仍會持續提升。
重行業里的輕公司
藍色工作服上落滿塵土的大批施工工人,還是寫字樓里,電腦前,西裝革履的白領?前者是建筑施工業的傳統形象,辛苦一年,掙個5%左右的毛利,后者才是葛培健所希望看到的景象。
“浦東建設應將未來寄托在高價值的產業鏈環節上。”葛培健瞄準的是法國萬喜集團,2005-2010年,萬喜集團特許經營業務收入僅占其總營收的15%左右,但凈利潤貢獻卻高達50%。
浦東建設2004年上市后,就開始了向BT模式的轉型。具體而言,就是由浦東建設與政府簽訂協議,承擔項目的投資、融資、建設管理,建成后由政府分期回購該項目,公司則實現了投資和施工雙重收益。據葛培健透露,浦東建設投融資項目的綜合收益率在15%-25%左右。
除了收益率的誘惑,當初轉型的意愿也有些無奈。因為浦東建設的國資背景,以及缺乏激勵機制等原因,在勞動密集型、比拼低成本優勢的建筑業里,面對民營企業的競爭時,劣勢一覽無余。
建筑業的擴張意味著兩點,增加人手與設備,而這個行業里的資產重型化似乎等同于低利潤率,葛培健要的是輕資產。“我們自己無法滿足項目所需的勞動力數量,所以會將低價值的部分外包出去。公司的施工團隊自營確保10億營收就可以了。”
浦東建設1998年成立時,員工人數將近200人,在至今的十幾年內僅增加到300名員工,但同期的資產規模卻增長了數十倍。更為重要的是,在2010年,浦東建設的投融資業務凈利潤貢獻所占比重已經超過了78%。
在葛看來,浦東建設已從一家傳統的施工企業,成功轉型為一家輕資產、高凈利為特征的投資建設商。
撬動千億大單的杠桿
對于未來五年內,公司成長所期的千億級大單,這個凈資產不過40億,總資產130億的投資建設商,靠什么來消化呢?
其實,浦東建設所走的BT模式,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企業需要有持續的融資能力來撬動大型項目。
2007年,浦東建設在凈資產不過8億元左右時,葛培健就與浦東區政府簽署了總投資額近100億元的浦東國際機場北通道項目(以下簡稱北通道項目)合同。此前,浦東建設單個投融資項目的最大金額僅為2.45億元,在面對“嘴邊”的重大工程時“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葛培健曾任浦東國有資產管理處處長,浦東國資辦(體改辦)產權管理處處長,對于運用各種金融工具,通過資本市場打開融資渠道,繼而實現拿單、投資、還債的正向循環,葛可謂經驗豐富。
在北通道項目上,8億凈資產撬動100億大單的路徑是:首先,浦東建設于2008年增發1.2億股,募集近13億元投入上海北通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項目子公司),持有該公司55%的股權。同時將公司的總資產負債率降至58%,為下一步融資奠定了基礎。
隨后,2010年5月,保監會核準了中國人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發起設立的“中國人壽—浦東建設債權投資計劃”,募集30億元繼續投注于北通道項目。而同期,葛培健又分別發行了近5億元的短期融資債券和7億元的中期票據。此外,還提取了23億元的項目銀團貸款,這些債務在補充北通道項目之余,還大致替換掉了53.7億元的短期借款,進一步釋放了未來的融資空間。
BT業務的一大特點是短期投入遠大于短期收入,投資方將面臨一段時間的現金流壓力。耗資百億元的浦東國際機場北通道雖已完工,但浦東新區政府將在2010-2017年間才能回購完畢,因此對浦東建設的短期流動性還是有一定壓力,但同時也提供了用較高級金融工具提高資產流動性的空間。
“我可以通過資產證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以下簡稱為ABS)變現預期收益,”葛培健告訴《英才》記者他的思路,“北通道項目還剩下6年的回購合同,在證券市場通過結構金融也能回籠不少資金。”
用業內人士的話來說,比起IPO、發行債券,ABS算是“博士生做的事”。“你不要把我們還看作是低端的建筑企業,在資本經營方面我們是高端的”,葛培健說。
不過,要分羹大浦東道路系統的千億投資,葛培健還需要擴展在產融結合方面的操作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