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們全體語文老師參加了五年級的“一課三上同說”活動,這節聚集了全體五年級語文老師智慧的公開課,在安排、設計上都頗具匠心。課上老師講得聲情并茂,甚至到每句話的安排、設置都恰如其分。課堂進行到學生讀書這一塊時,卻讓課下聽課的老師有一種壓抑、窒息的感覺:每每遇到讀書的地方,舉手的總是那固定的兩三個人,其他的學生則顯出一副漠不關心、事不關己的神態,讓整個課堂有一種說不出的不協調氣氛,到了課文即將結束的時候老師安排全班學生齊讀,想通過齊讀來升華主題。這個安排原本很好,可是學生卻讀得有氣無力、死氣沉沉,五年級學生竟然還唱讀。整節課在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這一塊兒毫無意義,而我們一直認為沒有提高學生朗讀能力的課不是一節好課,就是學生“不著調”的讀讓這節原本生動的課堂凸顯出了敗筆。
閱讀教學是小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培養學生聽、讀、寫各種能力的重要環節,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然而目前我們的現狀是,課堂上學生讀的時間少,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讀書更少;課堂上思考問題少,教師講得多,滿堂灌的現象屢見不鮮。我們不能放手,將本屬于學生的時間過多地用于講解分析課文,而忽視了應讓學生充分閱讀。
一、多讀,才能“敢”讀
讀,是吸收、感悟、借鑒、攝取信息的過程?!皶x百遍”“讀書破萬卷”沒有充足的時間怎能做到?因此,課堂上應精講多練,以講促讀,讓學生有一定時間來朗讀,真正讓學生做到“讀”中理解課文、“讀”中體會思想感情。教師要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自主閱讀,要不斷地給學生展示在生活中自主閱讀的機會,并注意把一部分學生自主閱讀的比較好的材料變為全體學生閱讀的資源。要積極倡導語文實踐,力爭采取多種多樣的能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的形式。如自由讀寫課、語文知識與能力競賽、談天說地、新聞發布會、故事會、朗誦會、討論會、演課本劇等,讓學生“肯張嘴”“能張嘴”“想張嘴”。
二、“敢”讀,才能想讀
學生有了一定的積累,有了底氣,就“敢”在別人面前讀書了。此時,如果能得到聽者的鼓勵和肯定,就更能深層次地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這就要求老師在聽讀的過程中要做到多鼓勵,少批評。“讀”后不能忽視讀后評議,恰到好處的評價會對小學生喜歡閱讀起到一個助推的作用。小學生喜歡表揚,老師對讀得好的同學及時表揚,會大大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對聽的同學來講,也會努力爭取讀好書,爭取得到老師的表揚。在老師的評議中,學生會產生更強的成就心理,就能積極投入到學習中,主動閱讀。記得我在“空中課堂”講《出色的老師》一文時,當時也許是由于學生知道是電視臺在錄課心理難免有點緊張,站起來讀書的人很少,即使站起來了聲音也很小。這時我們班一個性格外向的學生站了起來,我就抓住時機大力表揚這個站起來讀書的學生,我說:“你很勇敢,攥住了這次難得的機會在電視上一展風采,很有領導者的派頭,老師很欣賞你!”這個學生很激動,當然其他的學生也躍躍欲試,也不想放棄這“難得的機會”,之后他們再遇到讀書的機會,再也不會膽怯,相反他們閱讀的積極性更高了。
三、想讀,才能表情達意
鑒于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已經調動起來,我就在課堂上圍繞“正確——流利——有感情”這三個目標指導朗讀訓練。第一,讀正確,把握實質性整體。讀正確是流利讀、有感情地讀的基礎,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讀準字音,注意利用漢語拼音正音,并要做到不加不漏,不跳不倒。第二,流利地讀。流利地讀,指讀的時候句子清晰,停頓適當,語言流利順暢,在教學中應注意“上聲、輕聲、兒化音”等變音現象的指導,注意指導學生克服朗讀時形成的習慣性腔調,如“唱讀”“念讀”等。第三,有感情地讀。主要指讀出抑揚頓挫,語調神情顯出文章的風格神采。在指導中,應把理解語言與訓練朗讀交融在一起,使學生在讀中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如歷其事、如聞其聲,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以提高朗讀效果,最終實現有感情地朗讀的目標。
在學習《兩小兒辯日》一文時,我先挑學生起來朗讀,當確定大多數學生已經能夠讀得正確、流利時,我開始對學生的感情朗讀進行指導。因為是文言文,學生理解也是一個過程,我就抓住這一特點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自己理解。例如,我讓學生和我進行分角色朗讀,我做“一小兒”,他做“另一小兒”,我們兩個圍繞著“辯”展開了此起彼伏的爭斗。再爭辯的過程中我們分別圍繞“辯”的形式、內容、聲音的高低向學生展現了當時兩小兒爭辯的場面,讓學生清晰的明白什么叫“辯”,該如何“辯”,“辯”什么,一節課下來收獲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也學得津津有味、讀得朗朗上口、有滋有味。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更清楚地意識到,教師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學生的閱讀實踐,要努力創設發展學生創造能力的民主環境,要善于分析并支持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個人看法。教學實踐證明,只有當學生能夠真正“自由表達”時,才可能出現“有創意的表達”。
由于語文學習具有重感悟和情感體驗的特點,評價更要尊重學生的主觀感受,重視運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來描述學生語文學習的成績與進步。隨著評價尺子的放寬,又鼓勵冒尖、張揚個性,學生做一個好學生的愿望容易得到滿足。這對于形成理想、增強自信心、激勵興趣,又能起到推動作用,從而使學生的閱讀興趣進入一個不斷發展的良性循環。老師還要學會順勢引導,在學生積極性高漲的情況下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例如,你讀得很好,能不能說說你再讀這段話時的感受?學生說了自己的感受,老師又順勢引導說:“能不能把你的感受放在句子中再讀一讀?”這時,學生就會更生動地讀書,進而讀出自己的感情,從而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這節課下來,學生收獲了成功的喜悅,老師贏得了心情的愉悅,從而達到了教學中的雙贏。
四、表情達意方能言已盡而意無窮
通過課堂上的訓練,學生有了一定的朗讀基礎,但課后還應鞏固訓練,即由課內向課外發展。課后練讀重在把課堂上的朗讀方法放在課后再做練習。通過課后練讀的指導,可以使學生養成獨立閱讀的習慣。
在閱讀教學中,應把指導朗讀和學生有感情的朗讀作為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指導學生做到有感情地讀,憑借語感體會課文所表達的喜怒哀樂、愛憎好惡,做到入境動情,進而達到明理。有些講不清的詞句、說不明的感情,用有感情地讀的方法可以表現得準確無誤,淋漓盡致。增強語言文字的感染力,靠讀;提高語言文字運用的純熟度,也主要靠熟讀。有些文章,它的好處、妙處,它的弦外之音與韻外之致不容易分析出來,講解也難以深透。只能靠反復地、有感情地誦讀吟詠,然后才能悠然有所意會。對于閱讀的重要性,古典詩詞、現代新詩自不必說,必須將大部分時間用來誦讀品嘗。一些看似淺顯的現代白話語文,也還是要多讀才行,讀多了才能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感受到什么叫“言已盡而意無窮”。
葉圣陶先生早說過:“語文教學中的一大任務是教師要引導學生會讀書,讓學生‘潛心會本文。’”學習語文重在語文實踐,重在訓練,而“讀”又是最為基本的實踐和最為有效的訓練。在課堂教學上,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的朗讀訓練與培養,最大限度地激發起學生朗讀的積極性,變“要我讀”為“我要讀”,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語文教學中的“讀”真正落到實處!
(新安縣新城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