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朗讀教學中,人們常用“朗朗上口”來比喻學生讀書流暢的程度?!缎麓缶V》提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
“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薄俺浞值刈x”,首先要讀準,繼而在讀準的基礎上讀熟、讀好。何謂好?即讀出語感,讀得融會貫通,讀到課文中的語言脫口而出,進而內化成自己的語言。
二、在讀中有所感悟
所謂“悟”,即通過觀察語言文字,用心去思考語言文字的內涵,去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感受語言文字的情理,去領會語言文字的表達方法,從而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小學語文教師如何讓學生悟得快、悟得好呢?對此,我總結了以下五點:
?。?)默讀:整體感知。整體感知是認識課文的起點,小學語文教學須從整體閱讀開始。一般的說,在教學一篇課文前,都應要求學生認真默讀整篇課文,以此作為進一步理解課文的基礎。(2)范讀:激發興趣。范讀主要指教授新課前的范讀。教師有表情地朗讀課文,往往會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產生強烈的共鳴和震撼。(3)引讀:拋磚引玉。閱讀教學中,可以讀代講,教師在一旁有目的地點撥、引導。(4)精讀:加深理解。抓住重點段落、重點詞句熟讀、精讀,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對文章的深層次理解,促發他們的情感。(5)賞讀:畫龍點睛。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在讀中品味、欣賞,進一步體會課文的內涵,使感情升華,起到畫龍點睛的妙用。
三、要激發學生閱讀的愛好
愛好是最好的老師。進行閱讀教學時,必須讓學生明確閱讀目的,比如當學生認為對課文內容理解得差不多,沒有什么可想的時候,就追問一個可以加深理解的問題;當學生思考碰到困難時,就提出有點撥作用,能使學生豁然開朗的問題。通過設計多種多樣的、有針對性的問題,對學生進行閱讀目的教育。
四、要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在朗讀課文時要指導學生在閱讀中的語調語氣、停頓及表情等,經常性地開展個人朗讀表演,師生共同評價活動,激勵學生表現自我,積極參與朗讀活動,體驗朗讀樂趣,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的標準。
五、要培養質疑釋疑的能力
閱讀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質疑釋疑,教師可以清楚地知道學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難點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針對性地教學,減少無效勞動。對于學生來說,能夠起到促進學生主動探究、激活學生思維及養成求知愛好的作用等。語文學習中,教師應鼓勵學生認真尋找疑問、大膽質疑、積極解疑,讓“疑”成為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動力。
六、要讀寫結合
讀寫結合這是語文教學的一大規律。讀書可以豐富詞匯、積累語言,為寫奠定基礎;寫對讀又有促進作用,能提高讀的自覺性、積極性,能提高讀的質量。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應該通過多種形式,加強讀的訓練,逐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和自學能力。
?。ㄌ坪涌h第五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