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教學是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千百年來,誦讀已成為我們民族文化的產物。隨著現代教育教學的發展,新課程標準提出了許多語文學習的新思路、新方法,所謂的“死記硬背”誦讀法遭到了許多語文教師的冷落與摒棄。然而,在我們經過多種教學方法的試驗與實踐之后,終于發現母語教育傳統中的“誦讀教學”仍是我們當代語文課堂應該繼承和發揚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誦讀有助于深入理解文義
中國語文教學方法以誦讀為本,是由漢語漢字的特點決定的。漢字一字一音,一形一義,獨立性很強,其具體含義,必須聯系上下文體味。另外,這種文字具有聲韻之美,只有讀之于口,方能聲與心通,傳情達意。誦讀,是我們打開文章大門的一把鑰匙。往往讀出來,才能更準確地領悟文字內在的思想感情。
二、誦讀有助于培養語感
語感是客觀存在的語言文字系統進入人的頭腦中所產生的一種模仿、對照、類推的能力和糾錯能力。語感能力的培養涉及對詞義的理解、詞語的選擇、句子的規范和變化、語言色彩、語言風格等諸多方面。但不論哪個方面都是學生在聽過、讀過之后在頭腦中留下的印象感覺。
只有反復誦讀才能讓學生體會出文章的音韻美、節奏美、氣勢美,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文章的起承轉合。學生們在反復的誦讀中用心品味,爛熟于心,便會慢慢懂得一個句子的模式,并在其中注入自身的情感和體驗,模仿著造出無數類似的句子。如此一來他們也能出口成章,妙筆生花。
三、誦讀有助于積累語言,提高寫作能力
“涓涓細流,匯成江河”。語文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儲存、加工、創造的過程。現在的學生學習語文最大的缺陷就是積累太少。學好語言,必須有良好的語感和豐厚的積累。積累語言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誦讀,這也是中華民族學習語文的優秀傳統。誦讀的作用起碼有以下幾方面:
(1)記住了優秀的語言材料。
(2)在頭腦中儲存起感性的語言模型。
(3)誦讀的過程就是體驗和感悟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會受到文化和審美的熏陶。
總之,在教學中,如能引導學生熟練誦讀,品味語言的和諧韻律,體味多種多樣的風格,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行了積累,就可以既豐富他們的詞匯,又提升了他們的寫作能力。
四、誦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中學語文課本中大多是精選的文質兼美的藝術作品,寄寓著作者對現實生活的審美評價,滲透著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教學時有目的地采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誦讀,學生會情不自禁地被課文所吸引,進入美的境界。
誦讀、理解、記憶這些文字有助于學生陶冶情操,勵志磨心。學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讀過程中,對文章的風采格調、脈絡層次、語言表達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會潛移默化地理解吸收,進而融會貫通。可見,誦讀能使學生從語言文字中發現美,將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認識的客體上,產生審美的共鳴,在藝術的空白中借想象對美的事物進行再創造,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審美的能力。
(唐山市豐南區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