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自信是一個優秀學生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因此,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是應該引起我們足夠重視的問題。
關鍵詞:學生;自信;培養
愛默生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拿破侖也曾說過:“信心是生命和力量,信心是創立事業之本,信心是奇跡。”這些名人的思想和觀點,都充分表明了自信心在人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一條著名的教育原則:讓每一個兒童都抬起頭來做人。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姆認為,任何教師都可以幫助所有的學生學的優秀、迅速,并充滿自信。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更應該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因此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是應該引起我們足夠重視的問題。那么,如何讓自信扎根學生的心靈呢?
一、為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讓學生走向自信
江澤民同志說過:“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錮在書本上和屋子里,要讓他們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打開他們的視野,增長他們的社會經驗。”所以活動是學生各方面得以表現的基本形式,活動過程是學生內在潛能得以發揮的過程。因此,培養學生自信心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參加喜聞樂見的活動。如班級可舉行各種比賽,對于小學生可舉行口算比賽、小歌星、小畫家、我是故事大王等比賽,讓學生在比賽中看到自己的特長。大學生可讓他們參加暑期打工、實踐等使學生走向社會的自信心被激發起來,并引導他們進行社會調查,在調查、訪問、考察等過程中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更好地表現自我,進而超越自我。
二、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幫助學生學會競爭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需要、期望是不斷發展,永無止境的,但新的目標總是要以已有的目標為基礎。一個人成功的經驗越多,他的期望也就越高,自信心也就越強。如何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呢?我認為,應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為之努力就能達到的目標。教學的任務不在于使人變得多聰明,而在于怎樣使人變聰明,在哪些方面變聰明。在制定活動規則時,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能力,從較低要求開始,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不斷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然后再加大力度,讓學生拾級而上,并給予一定的肯定。學生一旦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便會樹立起我能行的信心,從而減輕了不必要的擔憂,集中精力面對任何壓力和挑戰。實踐證明,許多學生在自己喜歡的領域里開展活動時都非常投入,自信心、好勝心特強。所以,作為老師應盡可能多地組織各種興趣活動和比賽,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發揮能力的機會和條件,使他們在活動中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獲得自信。在競爭中,還要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同學關系,養成勝不驕、敗不餒的良好作風,使他們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
三、養成樂觀的態度,讓學生獲得自信
自信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學生人格的特質。遇事樂觀開朗的學生大都較為自信,相反遇事悲觀的學生大都自卑。
樂觀的自我評價,表現在看到自己不足時,看到的更是自己的長處,相信自己,不自暴自棄,不怨天尤人,能主動調整自己的情緒,保持平衡的心態。
教育應當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人格的核心是自信。自信屬于一種自我概念,它形成的關鍵時期在十歲左右。此時教師一定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自我概念。教學時應讓學生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自我認識。賞識教育是較為有效的方法。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就充分說明了此點。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等人于1968年做過一個著名實驗。他們到一所小學,在一至六年級各選三個班的兒童進行煞有介事的“預測未來發展的測驗”,然后實驗者將認為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教師。其實,這個名單并不是根據測驗結果確定的,而是隨機抽取的。它是以“權威性的謊言”暗示教師,從而調動了教師對名單上的學生的某種期待心理。8個月后,再次智能測驗的結果發現,名單上的學生的成績普遍提高,教師也給了他們良好的品行評語。這個實驗取得了奇跡般的效果,人們把這種通過教師對學生心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取得教師所期望的進步的現象,稱為“羅森塔爾效應”,習慣上也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從此可看出,教師的期待、熱愛、信任、贊賞對學生產生的影響。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對學生進行表揚,當發現學生有退步或有不良行為時,我們就要及時地分析原因,進行教育,讓他們能充分認識自己的缺點,認識自我,養成良好的心態。
四、消除自卑,樹立自信
自卑是指個人評價過低,自愧無能而喪失自信,并伴有自艾自怨、悲觀失望等情緒體驗的消極心理傾向。其主要表現在對周圍事物的躲避心理,對他人的緊張心理,對自身的否定心理。現在的學生精力充沛,喜歡自我挑戰,而他們的知識經驗有限,在處理問題時不可能事事順利。而在遇到困難,解決困難的過程中可能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這時,教師的態度和言行就顯得至關重要。作為教師,應引導學生剖析自己的心理,學會調節情緒,增強自我認識、了解自己的能力。有的學生老盯著自己的缺點和錯誤,顯得灰心喪氣。教師要針對他們的優點鼓勵他們,告訴他們要把失敗看做是再學習的機會,同時在教學中,教師還應及時分析學生作業或試卷中的錯誤及其原因,提示學生及時糾正,對于學生出現的偶爾失誤,給予原諒并提醒下次注意,對于學習退步的學生應分別談話,幫助他們分析原因并提出改進建議,使其感到自己還有進步的空間和希望。
另外,教師在教學中還應注意培養學生嚴謹踏實、堅忍不拔、知難而進的精神。失敗乃成功之母,能充分認識一件事取得成功的過程不止一個環節,但是失敗,極可能是一個環節出錯,只要找到這個出錯的環節,并為之努力,那么你就會重獲成功,以此消除他們遇挫后的氣餒心理。當然在教學時,也不是一味的鼓勵他們爭第一,更不要把一時的失利看成是永恒的失敗。
五、適當使用“挫折教育”
挫折是鍛煉學生心理素質的最好教材。每當克服一個挫折,孩子就會成熟一點,完善一點。一個孩子從小就沒有挫折是不可想象的。我們應當因勢利導,引導學生自己戰勝挫折。目前大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中往往享受‘小皇帝’的特殊待遇,容易產生‘我是第一,我是中心’的心理,而這對他們將來踏入社會會有一定程度的不利影響。因此,我們應當有意識地根據學生的情緒特征和意志水平適當地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引導和鼓勵他們勇敢面對失敗和挫折,培養他們從失敗走向成功的能力,使學生體會到探求知識的艱辛和成功的喜悅,從而積極地去面對今后漫長的人生歷程。
自信心是學生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品質。有自信的學生,才能充分發揮內在潛能,進而獲得學習、事業、生活上的成功。作為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挫折和失敗。如果缺乏自信,他們就有可能自暴自棄,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氣。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有人說,自信心就像人的能力的催化劑,能將人的一切潛能調動起來,將各部分的功能推動到最佳狀態。在許多偉人及成功人士的身上,我們都可以看到這種超凡的自信心,正是這種自信心使他們百折不撓,最終獲得成功。
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說得好,成功是靠自信推動的。讓自信扎根學生的心靈,只有如此,才能使我們的學生健康成長,能夠更好地適應新的環境,成為積極的、有創造性的人。
參考文獻:
[1]楊心德,等.大學生心理障礙的自我超越[M].上海:上海教育出
版社,2003.
(周口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