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的職業教育形勢下,本文針對中等職業學校教學現狀,對中等職業學校的電子專業課程改革和建設進行了探討。課改應考慮學生實際,從課程體系、教學模式、評價體系、校企合作等多個方面進行改革。
關鍵詞:課程改革;課程體系;教學模式;評價體系;校企合作
隨著高校和高中的擴招,中職學校的生源質量明顯下降,學生總體素質相對較低,學習興趣不濃,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都較差。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已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職業學校教學改革勢在必行。身為電子專業教師,我一直在思考本專業應該如何進行改革,以下談談本人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的課改必須要關注的幾個方面。
一、以就業為導向,優化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的改革是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環節,應有利于培訓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傳統的課程結構體系由于過多地強調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全面性,往往出現過于理論或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情況。電子電工專業的課程對動手能力要求較高,過分地強調理論而忽視實踐只會給本來就對學習不感興趣的職校學生帶來更大的反感,喪失學習的興趣,以致產生厭學情緒。課程體系的改革應該以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為目標,打破傳統的不合理的課程體系,對課程進行優化調整,并充分考慮學科之間的銜接,堅決避免重復。
中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設置框架為:文化基礎課程改革遵循“服務素質、服務技能”的原則,分為基礎性和應用性兩個模塊,前者面向全體學生,后者面向專業大類。一方面重視文化課提高學生基本文化素質的功能,另一方面強化文化課為專業課服務的功能;專業基礎課改革遵循綜合化原則,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開發適應技能型人才培養需要的綜合基礎理論課程;專業實踐課改革遵循“寬基礎、模塊化”原則,加強實踐性和職業性,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實踐內容緊扣當前企業所需求的專業技能而設定。另外,為了有效地培訓學生的專業技能,可以將各種不同的工種培訓按循序漸進的原則,插在每個學期中進行,如從第一個學期開始有鉗工實訓、照明電路安裝實訓,第二學期可以安排電工電子儀表操作實訓、無線電調試實訓等。
二、從培養目標出發,改進教學方法
傳統教學是一種以知識為本位的教學,這種教學只關注知識的接受,學生成了盛裝知識的容器。而職業學校的學生大多是無法適應中學學習環境的中考失敗者,教師如果不適時改進或調整好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仍按傳統的教學模式授課,學生的求知欲得不到激發,整個教學計劃更是難以完成。因此,電子專業教學方法必須改變45分鐘滿堂灌的這種“填鴨式”教學方式,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為重點,精心設計教學方法和內容,緊緊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動手機會,充分發揮學生潛能與提高學生專業技能。
我系部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電工電子專業學科的特點,探索出了如下幾種教學模式:分層教學式、理實一體化式、模擬生產實習式等。分層教學法有針對性地實施分層教學,從而達到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增強了自信心;理實一體化在整個教學環節中,理論和實踐交替進行,直觀和抽象交錯出現,沒有固定的先實后理或先理后實,而理中有實,實中有理,突出學生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模擬生產實習式適合于為期較長的實訓期間,在此實訓期間學生的角色不再是平常的“班長”“組長”“學生”,課堂上也沒有“作業”,取而代之的是“員工”“生產線長”“車間主任”“項目經理”等,并且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灌輸企業文化、4S管理等相關企業知識,使學生有身在企業的感受,為將來真正走上工作崗位很快地適應環境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重視過程,建立科學的考核體系
職業學校大部分學生結束學校學習階段后,都會走上工作崗位。為此我們必須重視學生動手能力、規范化操作、協作等方面的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以適應社會,而對于學生綜合職業能力評價,傳統的考試根本無法達到目的。科學的考核體系應該更注重過程評價,把學習態度、團隊合作、作業質量、5S管理等有機結合進行考核,不僅可以客觀地評價學生學習情況,而且還能有助于教師及時掌握學生情況,進行反饋、反思、改進、優化,提高“教”與“學”的效益。表1、表2是我系部從綜合職業能力角度出發,列出的本專業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一般標準。
四、加強校企合作,實現企業、學校、學生“三贏”
校企合作,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共同對專業建設和教學等進行論證規劃,采取課堂教學與學生參加實踐工作有機結合的教育方式。這種模式不僅可以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保證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工作相結合,而且可以促進教育與產業的緊密結合,形成利益共同體,企業得到了無須培訓可直接上崗的技能人才,學生有了學習動力和就業保障,并能及早融入企業感受企業文化,而學校則在專業建設方面得到了大力促進,有了可持續發展的后勁。
我校在不斷地實踐中,現采用三種校企合作模式:企業冠名班、嘗試實習、頂崗實習。冠名班按企業標準考選若干學生組成班級冠以企業名稱,由校企雙方共同參與教學,最后由企業安排學生就業。這種培訓方式針對性強,學生畢業后能迅速進入角色,非常受企業歡迎;嘗試實習在學生有一定專業基礎后,讓學生短期深入到生產第一線,親自體驗生產實踐活動。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工作能力和專業技能,又可以增強他們的崗位意識、組織紀律性、協作精神和敬業精神;頂崗實習是學生在最后一學年由學校安排到企業實習一年,它使學生完全履行其實習崗位的所有職責,獨當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戰性,有利于培養學生協作能力,提高就業率。上述三種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各具特色,能夠充分發揮校企雙方各自優勢,有利于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促進了學生的專業學習與職業能力的對接,滿足了行業和企業的用人需要,是對學生、企業和學校三方都有益的舉措,更為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關系提供了經驗。
職業學校要想發展,必須走出一條有自身特色的路,而要走出這樣的一條路,關鍵是改革與創新。改革與創新的核心是課堂教學改革。然而,我們還必須認識到,改革是個系統工程,它需要我們這些工作在職教戰線的全體同仁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現代課程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昆山第一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