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覺理論來源于文藝學及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它對素質教育乃至美術教育的有效發展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從直覺理論對美術教育的指導意義、直覺能力在全面提高素質中的地位作用、運用直覺理論培養學生直覺能力三個方面進行闡述,不僅求證出美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也揭示了直覺理論對美術教育開拓思路上的某些規律。
關鍵詞:直覺理論;直覺能力;環境意識;創造意識
在“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扎扎實實”依舊大有市場的形勢下,中小學美術教育改革,應不單是課時活動“量”上的增加而應該在全新的現代教育觀和美術觀的指導下有“質”的體現。因此,要從面向全體,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高度來認識美術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更要從直覺的深層內涵,即個性、情感和創新精神對人全面發展的素質(包括道德、科學、美術、體育)的影響,進行剖析和研討,使美術教育能為素質教育提供可指導、可操作的理論和方法。在這里重點論述運用直覺理論指導中小學美術教學,培養學生的知覺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一、直覺理論美術教育的指導意義
直覺是什么?直覺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充分邏輯推理的知覺感覺,它以已經獲得的知識、累積的經驗為依據,是諸多映像的直接感受。人類對直覺的理解和認識,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遞進式的加深的。直覺理論的研究有如下意義:首先,直覺理論對美術起源的認識有正本起源的作用,即先有直覺美術,后有概念理論。其次,心理學家指出,這種直覺的存在并非詩人或美術家所特有的,而是存在于一切人的身上,只是這種直覺的活動性在尋常人的身上受到了壓抑和扼殺,得不到健康的發展。在商品經濟社會現代科技理論高度發展的今天,概念和法制限制了愈來愈多的人與生俱來的直覺。因此我們不能本末倒置,一味強調理性概念,而忽視學生的個性、情感和創造的直覺能力的培養,去違背美術創作的本來規律,而遠離美術教育為提高全體學生素質的目標。
二、直覺能力在全面提高素質中的地位作用
直覺理論和能力不僅僅表現在美術方面,它對培養和提高人的素質也有直接的幫助。人的一生涉及各行各業,如果都能注意發掘和運用直覺理論,就能更進一步調動和捕捉直覺的瞬間,從而培養更高層次的直覺能力,可以取得更為普遍、更為快捷的人才效應。直覺能力正是伴隨著人的成長、智力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能力愈強,他的直覺能力也愈強。因此我們呵護和發掘直覺能力,已超出了為美術而美術的范圍,真正達到了提高素質的目的。既然直覺能力與少兒美術有如此緊密的關系,而直覺又對全面提高人的素質有重要作用,我們就要堅定運用直覺理論來指導美術教育實踐,改變舊的教育觀念,緊緊抓住藝術——美術的重要環節,努力探索新時期藝術教育的美術形式,為素質教育增添光彩。
三、運用直覺理論培養學生直覺能力
我在十余年的教學實踐中注意和運用直覺理論來指導教學,總結出學生的直覺能力的培養大致包括三個方面,或者說教師和家長要具備三種意識。
1. 環境意識
克羅齊有一個結論;“藝術是抒情的直覺?!睘榱俗畲笙薅鹊卣{動學生情感的抒發,我們要在美術教學之中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它會對學生的直覺產生直接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和影響。一個富有藝術情趣的環境,從家庭、學校到整個社會,全方位的感染學生。在美術教學中,盡量地多為學生配備美術活動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在使用的過程中,材料本身的肌理和自然滲化會產生許多意想不到的畫面效果,從而又產生了新的生動的藝術環境。
2. 創造意識
教師在選編教材,研究教法時,都要讓學生的直覺中帶有的個性、情感和創新精神得到發揮,從而觸發想象和靈感,讓他們有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自己安排畫面的余地,不必要求面面俱到,要從始至終地留有任其發揮的余地。學生創作時就像一個全能的音樂家,集作曲、指揮和演奏于一身,自行構思構圖,有線用色,完善畫面,從運用、添加、組合、搭配、引申變化到默寫創作,啟發多向思維。直覺的因素使藝術保住美術本身最具有生命的東西。同一題材的內容可以常畫常新,從線條到色彩,從平面到立體,從寫意到建筑裝飾,從寫實到變形,從具象到抽象,美術本身也極富美感,極有探討價值,這些都要讓學生運用直覺在創作中去直接感受。
3. 審美意識
直覺在完成創作和欣賞的全過程中,就已經積累了審美的理論和觀念,我們再把審美單獨列出是美術教育發展的需要。學生將來成為專家的畢竟是少數,通過美術教育培養各方面人才的全面發展才是至關重要的。在美術活動中,我們還開設欣賞課目,講評優秀的兒童畫、創作畫、中國畫以及其他畫種的世界名畫,也講評他們自己的作品,利用學生們的直覺,在保護直覺的審美習慣的基礎上,主觀能動地去感受作品的美。另外參觀展覽,外出寫生開闊眼界,也為其直覺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鮮明生動的感性材料。
美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要求全體學生培養具有直覺特性的個性情感和創作精神;另一方面也使人本來就有的潛在素質得到開發,是恢復人自身發展規律的本來面目。因此,直覺是美術教育的起點,重視少年兒童心靈活動中直覺的培養和發展,是美術教育的前提條件。充分發揮美術教育的特殊作用,真正做到“借其識而發其受,知其受而發其識”,在充分保持少年兒童良好的審美感受時,使技法隨年齡、智力的增長而增長,加之欣賞及文化素質的提高,使其創作的靈氣和熱情不致泯滅,不斷學習藝術的表現形式,讓技法理論和個性創造同步向前發展,真正在觀念和做法上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
參考文獻:
[1]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2]楊成寅.石濤畫學本義[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
(溧陽市后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