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與文本自主對話是閱讀教學的主體,一節閱讀教學課,尤其是中高年級,如果沒有學生靜靜地與文本自主對話環節,不論看上去有多么完美,都不能稱其為一節有效的閱讀教學課。一般來說,閱讀教學第二課時,在激活初讀經驗,導入新課之后,要設置一個學生自讀環節,給學生充分與文本自主對話,嘗試把讀物的內容轉化為自己的認識,對讀物作出解釋、說明。那么,在實際教學中,如何依據文本內容及文體特點,設計研讀話題呢?
一、由平面感悟走向立體感悟
《三打白骨精》是一篇小說,小說的特點之一就是塑造鮮明的人物個性。教學這篇小說,引領學生感悟人物的個性,無疑是教學重難點之一。大多教師在教學時,設計的研讀話題是:唐僧師徒四人、白骨精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默讀課文,圈畫批注。而魏星老師在教學時,換一個角度,設計這樣一個研讀話題“當白骨精出現時,在唐僧師徒的心目中各是什么形象?”二者相比較,第一個話題是平面的、割裂的,缺乏整體感的,學生對人物形象感悟是各自為主的。“當白骨精出現時,在唐僧師徒的心目中各是什么形象?”話題是立體的,有效的將人物之間聯系起來,放在一個整合的、具體的故事情節、語言情境中去感悟。因為人物有了相互之間的對照,性格更鮮明,感悟更深刻,不再是基于文本內容表面的淺閱讀。閱讀因為有了思考空間,思維深度而變得有趣起來,有效地將學生的閱讀帶入解釋性理解的層次。
二、由順向思維走向逆向思維
在實際閱讀教學中,研讀話題的設計,我們總是習慣于用順向思維從文本說什么思考。有時運用逆向思維設計研讀話題,會使學生的閱讀視界一下開闊起來,獲得不同一般的感悟。如大家熟悉的一位美國老師進行的《灰姑娘》教學,就運用逆向思維,設計了系列話題:“如果在午夜12點的時候,辛黛瑞拉沒有來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馬車,你們想一想,可能會出現什么情況?”“辛黛瑞拉的后媽不讓她去參加王子的舞會,甚至把門鎖起來,她為什么能夠去,而且成為舞會上最美麗的姑娘呢?”“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沒有得到仙女的幫助,她是不可能去參加舞會的,是不是?”“如果狗、老鼠都不愿意幫助她,她可能在最后的時刻成功地跑回家嗎?”“如果辛黛瑞拉因為后媽不愿意她參加舞會就放棄了機會,她可能成為王子的新娘嗎?”我們試想一下,如果就從文本內容出發,引導學生領悟“公眾場合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要守時,人2507eab363af3a2513fa1507ca190d12c97389a53e73b1d1f0a932ba3d3908d3生需要朋友、愛自己、有足夠的自信”這些人生話題時,只有生硬的說教。當這位老師從文本內容的反方向出發,一切就迎刃而解,而且學生對這些話題有興趣,樂于思考。文本“說了什么”,同時就意味著文本一定還“沒有說什么”,這就是文本的“留白”。從文本內容出發,運用逆向思維,挖掘文本“空白點”,引導學生走進文本,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感悟方法。
三、設計比較性話題,由割裂走向統一
不同文本、句段之間有著相同主題或意義,在此基礎上卻有不同的表達形式,不同的言語表達形式,又使相同主題或意義有著細微差別。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引領學生緊扣語言去尋找它們的“同”與“不同”處。如《伊索寓言》(蘇教版五上)中《蟬和狐貍》《狐貍和葡萄》《牧童和狼》,他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主題:撒謊,但是撒謊人的撒謊目的又是不同的。設計比較性研讀話題,在“同”與“不同”處引領學生閱讀探究,有利于將割裂的文本內容與教學環節統一起來,進而提升教學效率。
反觀上述教學片段,開放的感悟空間,帶來的是言語表達空間的開放。學生用成段的塊狀話語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較之用詞語點狀的話語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言語訓練增值了許多。其次,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與文本對話,足夠多的機會進行表達交流。學生感受更加多元化,學生的表達更加豐富,言語機智得到充分體現。
總之,要設置一個學生自讀環節,給學生充分與文本自主對話,嘗試把讀物的內容轉化為自己的認識,對讀物作出解釋、說明。自主讀悟,給學生充分的空間,無限相信每個學生的言語潛能,他們就能夠帶給我們無限的驚喜。自主讀悟一般以問題導讀切入。問題設計以展示學生讀悟感受,如“讀了這段話,你感受到了什么”或展示學生讀悟心情,如“讀了這段話,你的心情怎樣”為宜。這樣一來,在學生的閱讀視界中,文本重新陌生起來,也就為深入閱讀打開一片新天地。
(新沂市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