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能力是學生最基本的語文素養,提高閱讀能力能夠帶動識字寫字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培養學生熱愛語文的思想情感。如何創設好新課程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情境,筆者體會如下。
一、自讀提示,把握重點
自讀提示是課前指導學生閱讀的綱領性材料。學生通過閱讀自讀提示來把握文章的重點、難點和主要內容,了解作者行文的目的和意圖,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抓住文章總綱,進而開展有效閱讀。教師在指導學生自讀課文時,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朗讀與默讀相結合,朗讀與思想相結合。精讀、略讀和瀏覽是學生閱讀需要的選擇,誦讀是學生積累、體驗和語感培養的需要,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閱讀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去選擇閱讀方法。學生在閱讀課文中,教師要對他們充滿信心,給予信任,適當點撥,指導他們對課文的正確理解。
二、品味課文,暢談心得
品讀文章要抓準重點名段和對主要語句的理解。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創設情境,品讀課文。教師要利用語言或教學媒體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品讀課文要不斷深入,用感情熏陶學生,師生情感同步升華。通過自由閱讀、個人展示、師生同讀、穿插結合,使豐富的情感得以抒發。要指導學生通過講堂交流或寫讀書筆記的形式,鞏固對課文的理解,加深對課文的印象。對不同題材的課文采取不同的反思形式。寫事記敘文多采用聯系生活實際,與身邊的事情聯系起來。寫人記敘文多采用將心比心,與現實社會的人或自己進行比較。通過寫閱讀心得,反饋閱讀成果,深化閱讀理解。教師要允許學生在體會上存在差異,但要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通過閱讀體會的交流與討論,崇尚社會真善美,敢于批判假丑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讓閱讀觸及學生的心靈,這是閱讀應達到的境界。
三、精選資料,積累運用
閱讀最終的目的是學以致用。閱讀是感受別人的語言,為了使自己的語言更豐富,閱讀要積累語言。新課標強調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對語言的積累,創設展示平臺,讓學生運用閱讀所學,增加練筆機會,鼓勵他們練筆嘗試,展示學習練筆成果。積累是語言的儲備,運用是語言的創造,閱讀促進積累,積累推動運用。
總之,新課程下的語文閱讀教學情境創設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的規律,要讓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要拉近文本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距離,重視朗讀和默讀,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多渠道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閱讀教學天地廣闊,閱讀教學需要不斷改革創新,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閱讀學習中去,只有這樣,新課程下語文閱讀教學才會更加生機勃勃。
(唐河縣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