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是進一步貫徹素質教育精神和推進數學教改的重要一環。
一、抓住數學學科的特點進行學習,是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關鍵
數學教學應緊密圍繞學科特點,緊扣概念、法則和計算方法,針對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著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使教改與學法指導同步進行,讓學生擺脫盲目、被動、低效率的學習局面,使他們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二、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由于學生興趣、能力、氣質和性格等方面的差異,在學習上表現出來的情況就各不相同,因而教師應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體的集體教學上,與此同時也應兼顧個別學生,對學生個別差異進行深入調查,在認真分析的基礎上,“對癥下藥”,進行學法指導。一般應堅持做到:①多給學生動腦思考的時間;②多給學生動手的機會;③多給學生表達的機會;④多給學生閱讀創造條件;⑤多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于發問。
對于智力水平高、理解能力強的學生,主要指導他們:①進行高層次的預習(精讀課文——準確領會其內容——提出問題——把有難度的問題進行集中、分類和對比——初步掌握其規律);②在聽課時進行“舉一反三”的深刻思維(不斷地給自己提出問題——追本逐源——當堂深化知識);③適當補充一些有難度、靈活性大的問題。
對于中等生應主要側重于提高他們的應變能力。措施是:①指導他們進行預習,遇到疑難問題時聽老師講解;②指導他們準確地理解概念;③指導他們摸索和掌握解題的規律;④指導他們進行“知識搬家”的訓練,從而把知識學活。
對于基礎差的學生,主要指導他們:①有效地看書;②抓住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關鍵詞句;③用概念進行判斷、推理;④提高作業效率,加強作業的輔導。
盡量讓優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飽”和差等生“吃得了”,使上、中、下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獲。
三、注重“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幫助“差生”掌握學法,全面提高教學效益
研究表明,“差生”并非先天智力低下,也并不是一開始就不想學習,而是非智力因素上存在著問題。如有的學生學習動機不明確;有的缺乏良好的性格,害怕學習、意志脆弱等。針對上述情形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幫助“差生”:①改變“差生”的心理環境,幫助他們克服自卑感;②激發“差生”的學習興趣;③加強對“差生的學法輔導”。針對他們依賴性強、不善于獨立思考的特點,應從低水平的發散思維抓起,逐步培養學生思維的變通性,堅持精講多練;④抓反復、反復抓。針對“差生”心理品質脆弱、自覺性差的特點,當發現他們出現灰心喪氣或滿足現狀的情緒時,應及時進行幫助,當他們取得進步時應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
(唐山市豐南區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