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教師教學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教師教學效果的好壞。優化課堂教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那么,如何利用初中化學的特點,在現有教育環境下提高課堂教育效率呢?本人就多年的教學經驗來談一談提高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幾點看法。
一、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因勢利導,引導學生掃除學習中的障礙,喚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能積極主動自覺地學習。而學生剛接觸化學時會對化學頗有興趣,尤其對化學實驗更感到好奇,所以教師一定要上好第一節課。我利用小實驗導入新課,立即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
(1)取一支試管加入無色的氫氧化鈉溶液,然后加入幾滴無色的酚酞試劑,當學生看到紅色液體時候,我再向試管中滴加稀硫酸溶液,試管中的液體又變回原來的無色。
(2)點燃鎂條,發出耀眼的白光,產生大量白煙。
(3)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到課前準備好的氧氣純度很高的集氣瓶中,帶火星的木條能夠重新燃燒。
通過對以上的實驗操作激發了學生的極大興趣,同時也向他們展示了化學的博大精深。化學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進而會加強學生對化學的好奇心,那么,學生學習化學的動力就長期存在。
二、重視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平等、和諧、信任的師生關系,融洽的課堂氣氛是喚起學生學習興趣并促其主動學習的基礎,也是實現主體性參與教學的前提。作為教師,有責任在教育教學中,努力創造和諧、樂學、互相信任、心情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的個性潛能得到釋放,讓學生愉快地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主動的接近學生,了解學情,熱愛本職工作,認真備課,上好每一節課,把自己所有的知識全部傳授給每一個學生,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任。
三、找準教學關鍵點
選擇與處理好教學關鍵點是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效率的一個重要環節。如在講溶解度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濃溶液”和“稀溶液”這些概念,對它們之間的關系不少學生仍分辨不清。在他們看來,“飽和溶液一定是濃溶液”,因為在一定條件下,溶質不能再溶解了;反之,“稀溶液一定是不飽和溶液”。這種看法正是“先入為主”造成概念性錯誤,也是初中化學教學的難點所在。為突破這一難點,教師應把問題具體化,巧妙地設計一些有針對性的思考題,讓學生分析、判斷。例如,先讓學生計算20 ℃時氫氧化鈣飽和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啟發學生回答下列問題:
(1)這時氫氧化鈣溶液是否飽和?
(2)這時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是多少?
(3)這時溶液是濃溶液還是稀溶液?
(4)飽和溶液cxxebNgVworJv5tLMxdAQQlJ3EP+VE4Ey2WhMziFVDw=是否一定是濃溶液?
這樣組織教學,既解決了疑難,又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強化實驗問題的研究性
強化實驗問題的研究性,對于把握好關鍵點是至關重要的。如電解水的實驗有兩種做法:一是觀察實驗后,教師直接告訴學生負極上產生的是氫氣,反應是什么;另一種是觀察后問學生,負極上放出的是什么氣體。學生可能會說是氫氣,教師追問一句“你怎么知道是氫氣?”顯然只有第二種做法才會使學生產生急切的探究心理,創設出良好的問題情境。通過實驗問題的研究來把握教學的關鍵點,不但能達到理解重點、難點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研究實驗來體會科學研究的樂趣。
五、不要忽視課外實驗實踐活動
教師在抓好課堂教學的同時,也要指導學生獨立開展課外興趣實驗活動,積極為學生創造條件,提供實踐活動的場所,增加學生親身體驗研究的機會,推進他們創新實踐活動的開展。
(1)帶著課題有目的的開展課外實驗活動。結合課堂教學內容,以日常生活實踐為對象,開展實驗活動。如食鹽中是否加碘及其碘元素存在形式的分析、收集油煙機上的廢棄油制成肥皂等。
(2)走向社會,調查研究,發現問題擬定實驗課題進行實地活動。如調查當地農村江河、池水變黑發臭的原因;市民日常食品快餐包裝材料、使用數量、廢棄處理的調查及建議等作為實驗內容,既能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又能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懷。
總之,課堂教學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課堂不再是教師主宰、學生跟著教師走的課堂,教師也不能是單純的教書匠,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教會學生怎樣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繼續學習的能力,課堂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才能事半功倍,真正提高課堂效率。
(江都市大橋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