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新課程標準,在教學方式改革中提出,要倡導探究式教學,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高中政治教師,應注重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究熱情,科學合理設置探究問題,尊重學生主體,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探究、創新精神。在教學實踐中,我有如下做法。
一、創設情境,激活學生探究激情
創設教學情境,主要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啟發思維,強調的是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主動探究的精神。在政治課中創設生活情境,能使學生學習心理處于興奮狀態,學生積極參與探究,在創設的問題情境中,學生能主動思考,積極探究,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例如,在講“生產和消費的關系”中“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的知識點時,為了讓學生理解生產與消費的關系,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大家知道我們國家最近幾年房地產業蓬勃發展,特別是沿海地區房價一直居高不下。我設計了這樣一些問題:(1)這么多房子建起來后,地產開發商會發愁嗎?(2)為什么近年來開發的住房都是居民小區,而不是20世紀90年代那種普通商品房?(3)如果你家購買了一套住宅,從拿到鑰匙到居住進去,還要做哪些準備?
二、發揮學生主體,進行探究式學習
高中課程改革,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逐漸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學習為基礎,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它通常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通過學生自己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材料來實際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產生,它有利于學生深入了解社會,學會學習,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學習“政治生活”中的“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領導核心”相關內容時,我作了如下嘗試:采用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進行社會實踐、調查、走訪為基本方式,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人為本”,帶領各族人民進行經濟建設、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與文化生活水平。具體做法是:通過去街道、居委會、工廠、居民家中進行調查、問卷、社會實踐等,既讓學生了解“黨的性質、地位”“黨的建設”,培養學生自主性學習的能力。既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又達到了學習目的,大大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
這樣,在對課題進行研究的整個過程中,學生運用教材結合社會實際和生活實際,按自己的興趣尋找課題的切入點,采用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運用各種手段收集資料,在研究過程中積極思考、自由發表見解,然后對材料進行綜合分析,尋找存在的問題,提出新的設想、方法和措施,這一切無不滲透著學生的辛勤勞動和積極思考,是學生主體性作用的生動體現。
三、加強研究性學習與信息資源結合
研究性學習本身具有極強的實踐性、探究性,設計探究問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思維方法與實踐意識,將課本知識外化為可感的社會知識與生活知識,從而運用課本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思想政治課是一門時代性與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其教與學特別強調理論聯系實際,要求立足于生活、立足于社會。利用大眾媒體,拓展研究性學習信息資源。除了報紙、廣播、電視、影視等信息媒體外,網絡正走進我們的生活與課堂。
例如,在“經濟生活”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了解我們每天都離不開經濟生活,學生和教師可利用網絡等信息媒體查閱關于期貨、股票、保險等方面的信息。通過電視、網絡、報刊等媒體,我們及時可以發現國際股市的動蕩會波及國內股市,涉及到每個股民的切身利益;國際黃金價格不斷攀升,我們國內金價也是呈上漲趨勢;國際油價每桶價格的升降,也影響著國內汽油價格……
此外,同學們結合自己身邊的案例和新聞分析大到“成品油漲價原因分析”“豬肉價格的變動”“預測我國家用汽車價格走勢”,小到“家庭日用品價格的變動”“學校食堂菜價波動”等,從而通過信息資源的查找、閱讀等實踐活動,培養自主意識,且能深刻地理解教材理論。
如果沒有電視、網絡、報刊等信息源,我們不知道國家的經濟發展與自己的生活會與國際上的經濟也是息息相關的。
網絡技術不僅是現代教育技術,也是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促進師生在學習過程中,快捷地對學習信息的搜索、整理、挖掘、分析,以利于學生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提高教學效率。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探究式學習已成為新課程標準下學生主要的學習方式之一,但決不是唯一的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盡力思考和實踐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逐步改變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的看法,使學生對學習感興趣,使課堂充滿活力。
(無錫市光華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