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夠“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這就要求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讓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知識生活化,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促進他們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那么,如何走進生活,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與能力呢?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在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創設一些讓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溝通現實生活的具體問題與抽象的數學概念之間的聯系,在實際情境中感知數學知識的起源、發展,體驗到身邊處處有數學。能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喚醒學生應用數學知識參與實踐的愿望,從而激發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例如,在“圓的認識”一課中,用游戲引入課題:學生站成一排橫隊,在隊伍前面放一個盆,大家投球,投中多者勝出。學生體會到不公平,應站成一個圓圈,盆放在中間才機會均等。這樣的設計,課始趣生。在本課結尾,設計“小猴騎車”的動畫,讓學生從中體會到圓形車輪的車騎起來舒適、安全,同時也感知了“同圓或等圓中,圓的半徑相等”的知識,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二、聯系生活實際,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現實世界有許多現象和問題隱含著一定的數學規律,數學教學應充分聯系學生熟悉的生活現實,還原數學知識的生活背景,體會數學與自然、與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
例如,“反比例的意義”教學片段:
師:請你們回答3個問題,(1)你從家到學校步行大約需要多少分鐘?(2)如果騎自行車大約需要多少分鐘?(3)坐車呢?
生:……
師:為什么同樣是從家到學校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卻不相同呢?
生:因為步行、騎自行車和乘汽車的速度不同。
師:在路程不變的情況下,速度和時間有怎樣的關系?
生:……
師:這種關系叫做成反比例關系。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你還能舉出這樣的例子嗎?
生:……
上述案例,教師聯系了現實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覺得所學的內容是和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是生活中需要解決的問題。為學生主動從數學的角度去分析現實問題、解決現實問題提出了示范,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三、引發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課本上的數學知識大多以靜態形式直接呈現,不利于學生的探索。在課堂上,教師要善于捕捉生活現象,巧妙設疑,變靜態的知識呈現為動態的問題展示,讓學生不斷地利用和重組已有知識經驗,進行多角度、多層面地探索,從而有效地解決問題。
例如,“圓的周長”教學片段:
師:你能用學具分別測量大圓、中圓、小圓的周長嗎?
生:可以把圓沿著直尺滾一周,測出它的周長。
師:這是一個好辦法,那如果測量的是廣場上的大噴泉水池,也能立起來滾動嗎?(迫使學生另辟蹊徑)
生:可以用繩子繞水池圍一圈,量出長度。
師:這個辦法真好!
教師將一個白色小球系在繩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轉。
師:這個圓的周長還能用繩測嗎?
(學生思維的火花和創造的欲望再一次被激起)
學生通過觀察、比較、討論,提出,圓周長可能與圓的大小、直徑、半徑有關。
師:大膽猜一猜,它們之間可能存在著怎樣的關系?
學生們經過認真操作、觀察、思考、實踐,發現了“圓周長總是它的直徑的3倍多一些”的規律。
…… ……
上述案例中,教師沒有將知識硬塞給學生,而是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從身邊的圓形實物著手,引發一個個問題,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研究,從而培養他們的數學應用能力。
四、注重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實踐對于知識的理解、掌握和熟練運用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注重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學”的基礎上學會“活用”,讓數學知識貼近生活,用于生活。
上述的實踐活動中,學生始終處于主動學習地位,學習興趣高漲,調動了多種感官同時參與學習,師生樂在其中,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總之,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學習數學不能僅僅停留在掌握知識的層面上,作為教師應在教學中努力為學生提供背景和機會,使學生逐步形成數學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學會用數學的視覺觀察生活,學會用數學的思想解決實際問題,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收獲學習數學的快樂,培養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濱海縣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