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被國際化”到主動國際化
“走出去”是一股勢不可擋的歷史洪流,以至于身在其間的中國企業有時候來不及細想,就被匆匆國際化了。經歷了太多砥礪、付出了太多學費的中國優秀企業已逐漸明白,應該怎樣用正確的方式做正確的事。中國的制造業如何詳慮力行謀定而動,多途徑、多策略地將工序和環節延伸擴展到境外,促進中高端服務代工配套、自主發展能力均衡發展,形成跨境經營的綜合競爭實力?中國的金融業如何有效、穩妥地實現資本輸出,為企業海外投資保駕護航?工商銀行、紅豆股份等企業提供了殊途同歸的經典案例。
作為年營收281億元的民企,紅豆集團涉足服裝、橡膠輪胎、生物制藥、地產四大領域。2008年,紅豆集團開始“走出去”,作為控股股東聯手柬埔寨公司打造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紅豆在國際化中如何管控風險、贏得主動?2011年9月,本刊記者對話了紅豆集團總裁、西港經濟特區董事長周海江。
《董事會》:紅豆集團作為大型民企“走出去”的基本戰略思路是什么?
周海江:我們為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響應國家“走出去”發展戰略,聯合柬埔寨國際投資開發集團共同打造西港特區,在促進自身發展的同時,也為國內有意“走出去”的企業搭建投資平臺,集聚發展優勢。西港特區總體規劃面積11.13平方公里,首期開發面積5.28平方公里,投資3.2億美元,以紡織服裝、五金機械、輕工家電等為主要發展產業,同時集出口加工區、商貿區、生活區于一體。計劃用十年時間,把西港特區建設成為一個投資環境優越的樣板園區,一個充滿活力的上市公司,一個生態環境良好的現代化工業新城鎮,入駐企業達300家,解決就業人數達8萬-10萬人。
《董事會》:面對外部環境的動蕩和競爭的加劇,公司是如何在戰略上提高權變的能力,施行真正的戰略創新的?
周海江:近年來,國內企業尤其是外向型企業受到了國際、國內環境的雙重壓力。國際上,各國貿易保護主義日趨強烈,中國企業受到了來自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不同程度的壓制;而國內,則受環境容量、資源限制、勞動力成本增加、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影響,企業面臨嚴峻考驗。由商務部指導國內企業創辦的境外經貿合作區是國家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我國企業“走出去”的良好平臺。我們深刻認識到“走出去”對企業的重要性,調整戰略思想,毅然參加商務部首批境外經貿合作區的招標,投資開發建設西港特區,為中國企業搭建了投資東盟、輻射世界的投資貿易平臺,同時,帶動國內產業的有序轉移。
戰略對于企業來說至關重要,沒有戰略的企業,猶如無帆之船,無法乘風破浪。“走出去”建立境外經貿合作區是國家的一項創新舉措,對我們開發主體來說,沒有任何經驗可循,只能不斷摸索,不斷前進。而開展戰略學習能讓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我們所要達成的目標、完成的進度以及各種偏差,并根據具體情況適時調整戰略思想。
《董事會》:對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來說,對外投資建立境外經貿合作區可以將涉及產品的諸多工序和環節延伸擴展到目標市場區。面對這樣一個巨額投資體量和宏大目標,西港特區公司如何發揮民營企業的體制機制優勢,如何克服人才短板?
周海江:西港特區公司由4家無錫企業聯合1家柬埔寨企業按照優勢互補的原則共同組建。為提高經營決策效率,西港特區公司由中方絕對控股股東——紅豆集團全權負責組建經營管理班子、擬定特區開發建設計劃和招商方案及園區日常經營管理。班子人員由我們從下面的各個公司抽調及向社會招聘,由國內公司統一管理。公司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由總經理負責日常經營管理,遇重大問題提交董事會,由董事會商量決定。
在培養人才方面,針對國內柬語稀缺現狀,我們從2007年開始就專門委托紅豆學院開辦柬語大專班,培養具備柬語特長、具有國際經貿知識和相應工作能力、綜合素質較高的專業人才。學成后,輸送到西港特區服務。同時,公司也注重西港特區本土化人才的培養與建設。一方面,西港特區為滿足屬地鄉政府“為當地在校學生教學漢語”的要求,安排職工每天晚上義務教當地學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