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0年擔任上市公司獨立董事起,筆者曾任職贛粵高速、海通證券、中海發展(A+H)等多家上市公司,其中國有控股者居多。總體而言,國企出風險的概率相對小,獨董的履職風險不大,但相關責任險仍有推行之必要。
當獨董最怕的就是信息不對稱。例如筆者唯一主動辭去獨董職務的上海一家民營企業,當初對外公告的原因是“工作繁忙”,而真正的原因是公司在給獨董提供信息方面存在很大缺陷。這家從事貿易的公司借款、擔保非常頻繁,經常傳真相關文件給董事簽署。比如貸款5000萬,傳真過來要求簽字時,按理說公司只有如實告知前面貸款、還款、結余的具體情況,獨董才能評估風險——因為獨董不在公司不可能統計得很清楚。但實際上公司總是疏于提供這些信息,這讓人心里就很不踏實。筆者曾在董事會上就此事正式地提出過意見,但事后公司依然故我,于是只能選擇辭職。幾年后該公司曝出重大問題,即貸款很多,貨出去了錢沒有回來,大量的資金滯留在國外。到2007年末,該公司境外應收賬款達9.62億美元,占總資產的101.7%,企業被大股東“掏空”。
作為具有專業法律背景的獨董,筆者在對合法合規性的判斷上有優勢,履職主要采用在董事會上善意提出建議的方式,沒有投過反對票;履職這么多年,沒有受到過交易所公開譴責、證監會罰款。但說實話,獨董簽字有時心里并不是很有底。比如募集資金后是不是真的投向了承諾的地方,效率怎么樣,會不會有不良后果等。尤其是,獨董要對關聯交易進行把關,但關聯交易難免有不太公正之處,不一定能判斷出來。
甚至有時候獨董對很多事情確實無能為力,這也帶來履職風險。有家上市公司,該披露財務報告的時候卻披露不了——涉及一筆過億元的資產權屬爭議,大股東認定其是對上市公司的借款,需要上市公司歸還,上市公司則說改制過程中已成自己的資產,不能再作為大股東的資產。結果證監局因信息披露不及時找公司談話,獨立董事也很著急,筆者甚至直接去找大股東協調。盡管事情最終得以處理,但仍因為信息披露不及時,該公司遭到交易所公開譴責。
作為董事決策,應當謹慎又謹慎,但董事責任險仍有必要推行,這一保障可以鼓勵董事們大膽決策。然而國內很少上市公司購買董事責任險,筆者任職的上市公司中均未有購買。此間傳媒曾報道某家公司的獨董曾聯合提議購買董事責任險,卻沒有獲得公司的認同。猜測個中原因,可能是公司認為這筆費用支出較大,且自認治理規范,因而沒有必要。
上市公司特別是國企之所以對董事責任險排斥,問題出在觀念。一些國企的董事、高管認為對自己的監管主要還是政治、行政方面的,不會出現什么重大風險,這種觀念離市場較遠。與之相關,從我國目前資本市場的實際情況來看,行政執法在很多方面還不是很有力,盡管監管機構查處違法違規案件很忙碌,處理的案件也非常多,但經過認真的檢查,搜集證據,到最后進入處理程序,是不是真正達到了對市場的有效監管?這是個問題。很多對違規違法的處罰,執法都比較仁慈,這導致了違法違規者的違法成本非常低,他在實施違法違規行為的時候能夠獲得很大的收益,誰還會愿意嚴格遵守這樣的法律法規?
目前,責任險在法律上沒有很明確的規定。對于董事責任險,我覺得國家整體上要有個規定。可以先做行政規章,再進一步做行政法規,其中包括規定承保范圍等。個人認為,應該承保的范圍是公司出現損失,董事沒有過錯或者有小錯、小疏忽。如果董事違法違規或有重大過錯,造成公司重大損失是不應該承保的。否則,對董事就沒有約束,保險公司也會承受不應有的風險。上市公司需要這種東西對實踐進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