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董事的風險分散與權益保障機制,董事責任險于20世紀30年代發端于美國,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如今在歐美等西方國家有著廣闊的市場。我國的董事責任險起步較晚,并自推出以來遭遇了“雷聲大(反響強烈)、雨點小(投保率低)”的挫折。然而市場遇冷并不應該成為否定董事責任險的理由。在中國內地當前的經濟環境與法律背景下推行董事責任險,有其現實必要性與客觀可行性。
從經濟與法律層面看,董責險的必要性體現在四個方面。
對外開放戰略的防火墻。隨著經濟市場化和全球化不斷發展,包括外資企業在內的各公司董事在國內的法律環境中所承受的壓力將逐步加大。若無視相應的董事減壓機制,境外投資者在國內的投資熱情將會大打折扣。同時,西方國家特別如美國的相關立法對公司董事均規定了相當嚴厲甚至苛刻的義務與責任,大力發展董責險無疑是國內企業拓展境外活動的有力保障。
職業經理人市場的推進劑。董事責任險的作用點雖然是作為微觀經濟組織的企業的內部治理結構,但其作用的發揮卻具有發散性、輻射性,能在全社會范圍內發揮分散董事經營風險的功能。董事責任險的風險轉移機制能夠為身負重荷的董事減壓,有助于確保其任職的決心和信心,有利于保障和激發其任職的積極性,使公司管理層職位對優秀人才具備持續的吸引力,從而在一定意義上有利于我國職業經理人市場的發展、穩定并逐步走向成熟。
回應《公司法》利益調整不均衡之處。《公司法》對董事、監事、經理的權利、義務、責任的配置更為深入、細化,其利益趨向是強化對董事等高管人員的制約,注重對股東尤其是中小股東權益的保障與救濟。但考慮不周之處在于沒有針對這種董事負荷加重機制提供相協調的董事權益保障機制。適應《公司法》對董事義務與責任的規定現狀及其修改完善的趨向,董事責任險的推行實有必要。
填補公司補償制度不周全之處。公司補償制度分為兩種:實定法所規定的強制補償制度與公司章程及內部規則所規定的任意補償制度。法定強制補償制度僅僅是針對董事應付訴訟的抗辯費用,并且以勝訴作為補償的前提條件。在任意補償制度下,公司與董事所訂立的補償協議可以將董事賠償責任納入公司補償范圍內,但是否補償、補償多少、如何補償的生殺大權掌握在公司手中。若董事違背對公司的信義義務,導致公司遭受損失,此時公司利益與董事利益處于對立的兩極。在這種情況下,公司更不會去啟動對董事的補償機制。基于該制度所固有的功能缺陷,董事需要更完備的風險分擔與權益保障機制。
從目前的客觀環境看,董事責任險在中國內地也具備了可行性。董事責任保險在西方發達國家有著70余年的歷史,相應的規則極為豐富、成熟。特別是美國對董事責任保險的有關法律規定是借鑒的典范。同時,因美國董事責任保險市場的發達,在官方制度規制下的保險公司成熟的保險單條款及有關行業慣例亦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我國現今關于董事責任險的有關零散性規定盡管存在不足之處,但它畢竟對我國董事責任險市場的起步發揮了一定的規范作用。國外法律與國內的現有規定是董事責任險開展的規則基墊。
同時,2006年出臺的《公司法》與《證券法》對董事義務與責任問題在舊法基礎上進行了修改,對董事民事賠償責任制度予以完善,加大了對公眾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保護力度,同時亦加大、加重了董事任職的風險與壓力。而近年來廣大中小投資者維護自身權益、追究企業高管人員責任的訴訟活動也在激增。董事責任險的潛在需求得到激活,并能轉化為有效需求。
此外,在大力發展“引進來”與“走出去”戰略的對外開放背景下,諸多國際知名保險公司如美國丘博、友邦保險、美國國際集團等紛紛入駐中國,這些保險公司在中國有著開辟董事責任險市場的強烈欲望。其業務開展對我國的董事責任險市場發展有著主觀上的牽動力與客觀上的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