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一家國有控股上市公司,H股上市多年。說老實話,作為公司高管,以前我沒有想過董事責任險這個問題,公司里也沒人提過此話題。
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履職風險,在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里也是有的。但在國企,高管們更在意他們的“板凳”,這個位置是他們的根本利益所在,有位置什么都有,位置沒了什么都沒了。所以,如果說履職的風險——背后的懲罰,他們更在意的是給他們“板凳”的國資委、組織部的處罰。這正是國企的特色。國企的高管們,位置坐得很穩,往往只怕國資委、組織部,如果是由組織部任免的,其意識里往往只需要負政治責任,經濟責任靠邊站。
最近倒是出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一個H股上市的國企進行董事長的選舉,結果公司外部董事、獨立董事聯合起來,否決了大股東提出的董事長候選人,原來的董事長繼續做董事長。這是個罕見的情況,也是個好現象:國企董事會終于能獨立發揮作用了。這樣,國企才真正市場化,成為走向市場經濟的企業,也才真正有所謂的董事、監事、高管的履職責任問題。
交易所、證監會的處罰,只是罰一點點錢,對國企高管來說算不了什么。而且,作為國企,在H股上市,出了風險和問題,國家相關部門會協調的。由此,對高管而言也就沒什么大問題了。所以說,相較監管部門的處罰而言,國企高管顯然更在意國資委、組織部的處罰。
再者,這么多年以來,H股上市的公司中,受過監管處罰的高管,有幾個?沒幾個,特別是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我基本沒聽說過。內地和香港的監管環境,法律完善方面差不多,執行上內地弱一點。A股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我也沒聽說過受過監管機構處罰的。
買董事責任險需要花錢,這筆不小的費用怎么處理,當福利?誰給你批?報上去,國資委肯定不容易批,說不定會當做國有資產流失來看待。讓你來,就是要好好工作,不出問題的。何況國有上市公司買了董事責任險的也不多。話說回來,作為國企高管,我自然希望有董事責任險,這有助于解決后顧之憂,促進高管職業精神。
既然沒有多少公司高管被監管機構罰過款,如果想在上市公司層面推行董事責任險,可能需要監管機構先罰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