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教師在備課或搞教學設計的過程中,關注學生情況應該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事情,這既反映教師教學設計的基本出發點,也體現了教師是否切實將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落到實處,所以,做好學情分析是教好一堂課的前提和關鍵。很多老師按常規備課、寫教案、做教學設計,教案寫得很好而教學效果不佳,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脫離教學實際(特別是學生實際)。在本次小學教學能手送教下鄉活動中,不少優秀執教者在課堂上出現了結構不合理、匆匆完成教學任務或干脆沒有完成教學任務等現象。因此教師只有在充分了解學生、掌握學情的基礎上才能使課堂教學更有的放矢,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下面是李沁陽老師執教的三年級語文《第八次》第一課時的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講個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出示圖片:蜘蛛)一起叫出它的名字(生:蜘蛛),這兩個字是翹舌音,再讀一遍。(生:蜘蛛)
師:聽這個故事,不僅要用耳朵,還要用眼睛,看著這些詞語,邊聽邊記。
?。◣煶鍪驹~語,講述故事,學生專心聽講)
正在結網 絲斷了 網破了 重新扯起細絲 再次結網 結了斷斷了結 結了七次 并不灰心 從頭干起 終于
師:故事講完了,誰能根據這些詞語,也來講講這個故事?(生沉默,沒有一個舉手)
師:看來同學們沒有信心,先自己練習講一講吧。(看來老師的鼓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學生紛紛練習講故事)
師抽生復述故事。(生仍然不積極,不敢舉手復述故事)
?。ㄔ诶蠋煹脑俅喂膭钕拢瑤讉€學生怯生生地舉起了小手,老師抓住時機及時抽舉手的同學講故事,但學生復述故事的水平卻比想象的要糟。老師只好試著幫助學生多復述幾遍)
這是導入環節。從教學設計看,李老師把整節課分為三大版塊:直入重點,復述故事—詞文結合,感知“布魯斯的八次抵抗”,深入對課題的理解—競賽合作,鞏固字詞,學習“第八次”博大的思想內涵。課堂整體環節設計可謂精致精巧,一氣呵成。李老師自身素質也非常高,經驗豐富,課堂氣氛和諧融洽,從課堂情境的創設到教學語言的組織,再到評價的技巧都比較高超。但卻在導入環節上出現了問題,以至于第三個板塊未曾落實,影響到了整節課教學目標的落實。
課堂的失敗就在于對學情了解甚少,李老師在課后作了這樣的反思:不能僅僅因為給予每一位學生以期待就有足夠的理由為教學目標未完成而推卸責任?!澳銓W生的學情了解多少?”可以說幾乎為零,那么不了解學情而盲目制訂教學目標本身就是一大禁忌。我今天因失敗而得到的第一個啟示就是在未來教學中千萬要以學定教,有的放矢。
一個經驗豐富的省級教學能手在不了解學情的情況下尚且不能很好地把握課堂教學節奏,何況一個平常人呢?這個案例給我們的啟示應該是很深刻的: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學情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只有了解學情,才能有的放矢,避免低效甚至無效的勞動,提高教學質量;如果不重視學情分析,未能因情施教,其結果只會是事倍功半,老師講得辛苦,學生更是學得既乏味又疲勞。
?。ㄗ髡邌挝?山西省陽城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