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是科學教育的啟蒙課程階段,初中科學是入門課程階段,兩者存在著相互依靠、前后延續的關系。現行的教學體制實際上小學、初中從來是井水不犯河水,各人自掃門前雪。由于中小學教師相互之間缺少溝通,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上都存在很大的差異。一些學生進入初中后感到很不適應。近年來也有部分地方的教師開始關注中小學科學銜接問題,然而,勢單力薄無法進行區域性的真正意義上的銜接。不管怎樣,作為小學科學教師我認為應該在科學教學中注重學生良好科學學習習慣的培養,這將對學生適應初中的新環境大有幫助。
科學學習習慣包括很多方面。小學階段重在良好習慣的初步養成。初中則要求學生將學習習慣內化,重在實驗的規范操作、問題的自我思考和解決、自覺記錄學習要點、自覺預習和復習、獨立完成作業,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形成個性化的趨勢。形成穩定、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中小學科學學習習慣的銜接點。這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是能夠自覺有效地學習研究。學生進入初中后就能更快適應任務繁重而節奏快速地學習。
策略一:注重科學觀察和規范實驗的培養
對于初中學生的科學學習,尤其重要的是對現象的仔細觀察。所以,在小學期間,教師在教學中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讓學生遵循觀察規律,掌握觀察順序,學會從靜態到動態的觀察。要求學生注意事物變化的細節,認真做好觀察記錄,觀察結果要求同存異,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為初中的實驗觀察打下扎實的基礎。
初中科學實驗與小學科學實驗有很大的差別,初中科學實驗則注重實驗的規范操作,小學則重視實驗過程的體驗。小學科學實驗器材與初中科學實驗器材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距。小學科學實驗器材的替代性很高,給學生配置的工具袋中的器材質量很差,標準很低;所以,在小學階段,學生在自主實驗、體驗實驗過程的同時,教師要進行規范性的演示實驗,并引導學生對演示實驗的認真觀察。在實驗器材使用方面,盡可能使用儀器室的標準儀器,讓學生學會使用標準儀器獨立完成規范性實驗,養成按照課程標準要求進行規范實驗的習慣;實現中小學生獨立完成規范性實驗的銜接。
策略二:注重記錄學會分類,把知識條理化和系統化
到了初中,當學生學習過的知識增多時,就很容易記錯、記混。在小學階段,要讓學生養成做筆記的習慣,形成整理學習筆記對概念進行適當分類的習慣。教學中可以使學生將所學的內容化繁為簡,重點突出,脈絡分明,便于學生自己進行分析、比較、綜合、概括,可以不斷地把分散的概念系統化,不斷地把新概念納入舊概念的系統中,逐步在頭腦中建立一個清晰的概念系統。現行的小學科學教材中引入韋恩圖、網狀圖、氣泡圖等就是幫助學生記錄和加工整理信息用的,教師要盡可能運用簡明、醒目、形象的形式,如摘要式、提綱式、綜合式等以構建相應的知識體系和方法體系;即要將相關知識提綱挈領、加工重組、形成體系,使之由“繁而雜”變成“少而精”,由“散而亂”結成“知識網”。小學科學教學中長期利用這些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分類、歸納能力,養成梳理知識的習慣;有利于學生進入初中后自我、學習自主解決問題。
策略三:培養學生聯系實際舉一反三的學習習慣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我們常常看到,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基本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并以教材內容為學習線索進行的,這在客觀上決定了學生們在學習中常常采用模仿的學習策略。但是初中科學要學習大量的科學知識,學生采用這種方式去加以掌握是相當困難的。運用遷移和類推等學習方法可以引導學生借鑒過去所學到的知識和方法去推出新知識。在教學中經常注意新舊知識之間、學科之間、所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等方面的聯系,有意識地去訓練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及獨創性。它是學生獲取新知識的重要途徑。小學科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意識地去培養這一方面的能力;注意把所學的科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生產中的現象結合起來。給學生足夠的自我學習時間,讓他們多看書、多思考、多參與實踐,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興趣,對那些學習習慣不夠好的學生,我們要承認差異,允許失敗,促使他們舒展心靈,盡展潛能。對于外向型學生,著重引導他們養成好學深思的學習習慣,遇到問題刨根究底,務求徹底弄懂。對于內向型學生,著重引導打破封閉的學習習慣,敢于提出疑問,敢于與同學合作學習。同時,針對不同學生不同的不良習慣,讓學生回答問題時,不以簡單的錯和對來評判,引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讓學生舉一反三。同時,我們還可以邀請優秀學生介紹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成功經驗,為同學們樹立榜樣,讓學生們從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上總結經驗教訓,經過反復總結,這樣會對學生的行為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總之,做好中小學學生科學學習習慣的銜接,這不僅能幫助學生很好地完成中小學過渡,對他們今后的學習也會終身受益。
(作者單位 浙江省臺州臨海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