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閱讀能力高低直接影響學生成績的好壞,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其他學科的重要基礎,向來是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道門檻。如何在新課標下指導農村孩子進行閱讀教學并養成習慣呢?下面就此淺談本人的幾點體會。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新課程怎樣教》中講到:“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動機的內在起點,是培養探索精神的直接動力。”而在農村這塊“閱讀的沙漠”中崛起“閱讀的種子”并非易事。
1.教師范讀,感染學生,激發興趣
農村學生的識字程度、朗讀水平和學生對課文語言文字品賞能力差,我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范讀。只有教師自己進入了角色、動了感情,才可能使學生領會“文美”,才可能把學生引入意境,激發閱讀興趣。范讀時要求學生邊聽邊想,邊看邊畫,細心、正確聽出教師的語速、輕重緩急等,讓學生進入文章意境,從而營造了氣氛,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
2.熟讀成誦,興趣升華
“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可見閱讀就應讓學生獲得讀的成功體驗。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多層次、多渠道的朗讀能使人感受文中的景物美、思想美、情感美,又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以讀為本
1.以讀代解
《語文課程標準》里講到,朗讀是把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言語的閱讀活動,是眼、口、耳、腦并用的心智活動,是能發展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是最重要的、最經常的閱讀訓練,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方法。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把更多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理解,讀中體會,讓學生通過讀書去解決自己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2.以讀促“思”
在讀《我的戰友邱少云》時就會發問:“邱少云為什么能耐得住烈火燒身呢?”在讀《獄中聯歡》時才會納悶:“革命者們為什么敢在敵人的監獄中載歌載舞,而又不會遭到敵人的射殺?”這樣的讀,才能真正讓農村學生逐步活躍于閱讀教學中,提高閱讀水平。
3.以讀悟“情”
在農村小學的實際閱讀教學中要悟出文中的“情”,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必須要給學生留出充足的讀書時間。而且還要加以引導,加強語感因素,注意語感訓練。
三、培養閱讀習慣
在新課標教學中,我們提倡“授人以漁”。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學生提高閱讀興趣及閱讀能力無不有益。基于農村小學生的閱讀特點,更需要在每篇課文的教學中堅持不懈、科學的訓練,才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以致用。在讀中應著力培養學生的讀思結合,不斷地去發現問題,在積極的思考中,盡可能地解決問題,這才是課改中我們想要達到的目的。
只要通過對學生閱讀興趣、以讀為本、閱讀習慣的緊密結合去培養,從農村學生閱讀的角度說,定會扭轉、刷新學生的閱讀觀念,更好地提高其閱讀能力。
(作者單位 貴州省務川縣硯山鎮徐家壩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