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數感就是指:理解數的意義,能用多種方法表示數;能在具體情景中把握數的大小關系;能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能為解答問題而選擇適當的算法,并估計運算結果,并對結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釋。作為教師,能否幫助學生建立數感成了數學家工作成敗的關鍵問題。我試從以下幾方面探討小學生數感的培養。
一、聯系生活,獲取數感
現實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素材,讓他們用數學的眼光認識周圍的事物,用數學語言來表達與交流,從而理解數的意義,并建立良好的數感。例如在“認識0”的教學時,教師可啟發學生說出在日常生活的哪些地方見過0?學生的積極性馬上高漲起來:“電話上有0”“車牌上有0”“三角尺上有0”“溫度表上有0”“計算機上有0”“在我們家門牌上有0”……通過聯系這些身邊事物,學生體會到0除了表示沒有外,還可在溫度表、方向圖上表示分界點;在直尺上表示起點,在日歷、電話、車牌上與其他數字一起組成號碼。使學生在聯系生活中體會數的意義,在現實中初步建立數感。
二、實踐體驗,深化數感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發展學生的數感離不開學生的生活實際,只有把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才能更多接觸和經歷有關情境和實例,使學生在具體的生活背景下感受、體驗、內化知識,深化數感。例如:學完“統計”的知識后,教師可組織學生對本校學生人數進行調查并整理作出統計,以加深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又如學習“步測和目測”后,組織學生到操場上走一走、量一量、測一測,親身感受50米、100米、400米的實際距離,并且讓他們分小組合作,利用標桿、卷尺和測繩等測量工具進行實地測量練習,體會應用所學知識。通過這樣的實踐體驗活動,學生更深刻更具體地把握數的大小,產生了積極的情感體驗,深化的數感。
三、動手操作,增強數感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如果切斷了思維與動作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加強動手操作,有助于學生全面深刻地感知數、理解數的意義。教學中教師應當積極創造的提供各種實踐活動讓學生參與動手操作。例如教“分數的意義”時,教學難點是理解和掌握抽象的單位“1”,我提供材料,引導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操作:把一條線段、一個圓張紙平均分;把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把許多物體構成的一個整體平均分,讓他們自己動手折一折、分一分,從中體會和發現。通過這樣的動手操作,學生理解了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許多物體構成的一個整體都可以用單位“1”來表示,加深了對單位“1”和分數意義的理解,增強了學生的數感。
四、綜合運用,升華數感
數感是人主動地、自覺地理解和運用數的態度和意識。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用數來表示和交流信息,用多種方法表示數,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幫助學生鞏固數感。例如,星期天帶全班學生到公園游玩船,公園大船每條坐6人,租金10元,小船每條坐4人,租金8元,全班50位同學,請學生設計一種租船方案,計算出所用錢數,比較一下哪種租船方案最佳,并說說理由,結果許多租船方案出臺,學生經過比較認為租7條大船,2條小船最省租金。學生在親身活動經歷中感受數學是人們生活、學習不可缺少的工具,進一步理解了數的意義,把握了數的相對大小的關系。
學生數感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學生親身的學習過程中逐步體驗和建立起來的,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結合有關知識內容和生活情境,有意識地加強對學生數感的培養,從而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全面提高。
(作者單位 山東省汶上縣汶上鎮疃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