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前,科學制訂教學目標
教師組織一堂課,首先要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和學生實際,確定好教學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比如,在“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一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備學情,與不同層次的學生交流預習效果,不僅明確教參資料中所說的重難點,更重要的是了解學生的學習實際。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的原理,裝置的設置,方程式的書寫及氣體的收集和檢驗是教學重點,但經過學生的主動學習,小組討論,已經初步獲知,并非難點。而二氧化碳與水,石灰水的反應則是學生的難點所在,特別是:
Ca(OH)2+CO2=CaCO3↓+H2O
CaCO3+H2O+CO2=Ca(HCO3)2
Ca(HCO3)2=CaCO3+H2O+CO2
三個反應學生無法突破,不明確它們之間的反應機理。這樣就為教師的教找準了明確的目標,圍繞這個難點設計豐富的教學策略,成為課堂的一個創新生長點。備課強調的是備教材、備教法,更要備學生。只有明確學生的學習實際,教學才能有的放矢,從而制訂出科學有效的教學目標,為教學的順利進行邁出第一步。
二、教學中,注重錘煉教學語言,重視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傳授知識的一種手段,是一種無聲的教學語言。好的板書能夠體現出講課的重點、難點和關鍵,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好的板書還能彌補教師講授的不足,起著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維的作用。因此板書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有人認為多媒體的運用可以完全替代板書,一堂課下來,在黑板上幾乎寫不了幾個字。多媒體的運用可以大容量地提供信息,更好地輔助教學,有利于教學難點的化解,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是科技成果在課堂中有效性的集中體現。
但板書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若忽視板書,只用一連串的幻燈片,學生的觀感不能長久保存,教學效果肯定要打個折扣。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黑板上有針對性地練習。只有將傳統的手段和多媒體技術完美地結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優化課堂教學環境,提高教學效率。
三、教學后,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實驗活動
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大多是從實驗開始的,如果違背了學生的意愿,剝奪了學生的興趣,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肯定受挫,又怎能大面積地提高教學成績呢?力爭將實驗貫穿化學教學的前前后后,做好演示實驗,開全分組實驗,開展課外實驗,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回歸化學教育的本位。
課外實驗活動的開展,密切了師生關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率。特別是一些中下等成績的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對抽象的概念、原理豁然開朗。
總之,優化化學課堂教學,必須從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入手,制訂科學的教學目標,選擇靈活適當的教學方法,抓住實驗這條主線。精心備課,科學上課,及時反饋,注重反思,努力提升自身的業務素養,定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 貴州省桐梓縣第二十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