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始“引趣”
古詩教學伊始,教師可采用猜謎語、講故事、提問題、設懸念等方法,精心激發學生興趣。
如教學李白的《贈汪倫》時,可先講述汪倫用計誠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倫是當時有名的歌手,隱居在安徽涇縣西南的桃花潭畔,對李白佩服得五體投地,日夜吟誦他的詩。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學生興趣倍增,情感激蕩,再引導他們學習全詩,教學效果往往會出人意料。
二、課中“持趣”
古詩距離現在畢竟時代久遠,兼以“文約而意豐”,課堂教學時間一長,多數小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會淡化,他們的大腦皮層會進入暫時抑制狀態。葉圣陶曾說過:“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象。”此時,教師如果注意學生心理、態度和情感的變化,采取放錄像、賞圖片、配音樂、想畫面等手段,努力擴展學生的想象,維持學生的興趣,教學效果就會有意外的收獲。
如教學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當學生了解了全詩大意后,筆者可設計:如果你是一位攝影師,根據《錢塘湖春行》的內容拍攝西湖風景時你決定選擇哪些鏡頭?(如果指導細一點,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樣的人?等等。”)待學生各抒己見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樂的西湖風景錄像供學生借鑒。
課文“持趣”的方法有很多,教師只要能夠合理運用,就能使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長期保持下去,并且以飽滿的情緒投入新的學習。
三、課末“增趣”
“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小學生畢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維尚不成熟,重感性、輕理性特點明顯。學習古詩,教師不妨抓住這一特點,運用游戲等活動,在課堂教學行將結束之際,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寫人物的)、編故事(多用于敘事類的)、打擂臺(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詞(多用于繪景類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學小高潮,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結束學習,并求得向課外延伸的教學效果。
如教學孟郊的《游子吟》,在距離下課十來分鐘時,引導全體學生根據詩的內容恰當地布置場景,并邀請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別扮演母親與游子,表演《游子吟》所表現的內容。這樣一演,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加深了對該詩的理解,還讓學生的心靈受到了一次洗禮。
課末“增趣”主要是為了使古詩的課堂教學趨于完美,并將有限的課堂古詩資源延伸到無限的課外學習活動中去,因此不應輕視。
總之,我們語文教師只要根據詩歌固有的特點、學生實際情況和自身教學能力等因素,合理運用教學形式和手段,一定會走出古詩教學的被動局面,使之充滿生機。一線的語文教師尤其應身體力行,更新觀念,創建氛圍,優化教學,讓這歷久彌新的古典文學精華,從學生口中滲入他們的血液中,芬芳在他們的生命中!
(作者單位 山西省潞城市店上聯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