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兒童寫生這個問題的思考同樣源于教學,因為在教學中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更多的是課堂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比如有的同學想用寫實的手法來表現,卻沒掌握寫實的技巧;有的學生畫畫總是找不到素材等,這些現象都與寫生有直接的聯系。藝術創作的源泉來源于生活,是人類對自然進行觀察、了解和探索過程的再創造。兒童畫的創作也是如此,創作離不開現實,把創作的苦惱變為快樂,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小學美術的寫生必不可少。
一、寫生可以培養兒童的恒心與好奇心,從而增強自信心
小學階段的寫生畫教學,一般是從中、高年級才開始的,主要是圍繞教科書的內容而安排。而在小學低年級,甚至從幼兒階段開始,多以記憶畫為主。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是老師帶著畫,或用臨摹的方法引導學生如何把所學的物體畫像,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學生的獨立創作能力就會被束縛,依賴性也變得很強,最終導致學生失去了自己的“眼睛”。如果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認識、去寫生,帶著好奇心去觀察,那么他們所創作出來的畫面將是多姿多彩的。兒童期美術教學的目的,不在于學生學會幾種物象概念,而在于通過藝術創作,把兒童潛能發揮出來,促進智力的發展,受到美的陶冶。低年級的兒童好奇心很強,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們在觀察寫生的同時也會有自己的想法,表現在畫面中可能不那么準確但非常有童趣,是成人所替代不了的。小學低年級兒童由于其視覺處于發展階段,所看到的事物也是不斷變化著的。這時他急切地想讓別人分享他的發現,并希望得到別人的承認。因此這一階段的兒童對美術的興趣很濃,作業質量也高。因此說在低年級進行適當的寫生,有助于課堂教學的提高和興趣的延續。
到高年級情況會有很大變化,他們更多地用寫實的手法去表現畫面,隨著知識的增多他們已經懂得簡單的透視關系變化。到什么年齡會有什么階段的畫面出現,他們畫面中也經常有透視的效果。怎么樣去解決畫面中的透視關系呢?如果在課堂中跟他們講解什么是透視還不如把他們拉到外面直接嘗試對景寫生。其中的原因在于,低年級兒童畫的最多的是記憶畫,畫平時記住的印象,或對外界刺激的感應,對形的要求不太高;高年級作畫重點逐步轉向寫生。而慣于畫記憶畫的學生,往往缺少觀察能力和寫生技巧,出現繪畫能力斷層的現象,于是產生兒童繪畫的抑制期。
二、寫生可以積累素材使綜合能力得到提高,體驗學習的快樂
從能力上來說,寫生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得到培養,同時,也使兒童的創作能力得到鍛煉。同樣,兒童寫生教學過程重在訓練觀察方法,寫生的過程是兒童觀察、分析、理解、概括的過程,是對繪畫對象的體會和研究,手、眼、腦的并用,使兒童智力得到了發展。另外,兒童在美術中比在其他學科領域中能更大程度地調整自己的行為。他們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和能力,速度進行創作。教師不必顧忌作業布置得可能太難或太限制,每個兒童會以自己的語言和個人的方式完成美術作業。我們可以根據本地的環境、季節變化,引導兒童觀察環境、體驗生活。有節奏地創設寫生的環境,增加寫生的課程。最簡單的寫生也就是對教室內的一些物品和室外的建筑和風景進行寫生,教學過程中不時地穿插一些寫生課學生會感覺很新鮮,從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這樣他們不但樂于接受而且又鍛煉了他們的觀察思維能力,同時還提高了造型能力,對進一步地創作奠定了基礎。何樂而不為呢?因此,美術創作的過程是真正的自主活動。在這個創作過程中,那些天生擅長思維、擅長情感、擅長幻想的兒童,應該得到尊重。我們必須注意教學的多樣性,教師應向兒童提供達到任何既定目標的選擇性途徑。同時,也要高度評價兒童美術表現的自發性,欣賞他們作品中蘊涵的思想、活力和愉悅。因此說寫生可以積累素材,提高綜合能力,為創作畫面奠定基礎,使學生體驗到其中的快樂!
綜上所述,兒童寫生不僅能提高他們的感受能力,而且能有效地提高他們的造型能力。同時,兒童在對物象進行精細描繪的過程中,不僅鍛煉了寫實能力,而且也鍛煉了耐心和毅力。通過寫生實驗教學,增強了他們寫生的能力與水平,提高了課堂的效率與質量,培養了他們熱愛自然生活的情感。
(作者單位 江蘇大學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