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在作家的眼里,是一本書,有著神奇的想象;在作家的眼里,是一首詩,有著另類的思維。那么在我們這些數學教師的眼里,又該是怎樣的呢?作為兒童成長的見證人和引路人,我們是不是有這樣的設想:能不能讓我們的數學教育更符合兒童的特點,更具有童趣呢?其實對兒童來說,他們不僅僅需要童話、童謠、童詩,還需要有屬于自身特征的童年數學。有了這樣的思考,我們的數學課堂少了些空洞的說理、冰冷的練習,就會多了些童趣與童真。
一、童趣——來自于教師的精心設計
在教學“用假設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時,學生對“雞和兔共有頭100個,腳240只,問雞兔各有多少?”這種類型的題目容易使思路混亂,一時想不出好的解決辦法。有同學提出:“是每只雞的兩只腳和每只兔的4只腳在搗亂,如果兔和雞的腳只數一樣,那就好辦了。”于是,我及時并幽默地命令說:“全體兔子立正(像人一樣兩腳著地),抬起前面的兩只腳。”全班學生哄堂大笑,個個睜大了神奇的眼睛。接著追問:“現在,兔和雞的腳只數相同了。上面有100個頭,下面有多少只腳呢?”學生齊答,腳的只數是頭的個數的2倍,是100×2=200(只)。“那么與原來腳的只數比,少了多少只呢?”學生計算后馬上得出是240-200=40(只)。“這40只腳到哪里去了呢?”我又問。學生回答:“被兔子提起來了。”師又問:“現在籠里有多少只兔子?多少只雞?”學生們歡叫道:“有20只兔子,80只雞。”這樣一個抽象而枯燥的題目,在教師幽默的教學中,變得那么淺顯、生動而有趣,猶如滿天迷霧被太陽驅散,一切都看得明明白白,幽默而風趣,令學生們發(fā)出了愉悅的微笑。
其實,富有童趣的數學,應當是色彩艷麗、充滿想象力的。正如一位數學家所言:“數學本來是有趣的,只不過我們將其教得無趣罷了!”因此作為數學老師,不能簡單地認為“數學教育”就是“數學”與“教育”的疊加,數學教育應該與童話、詩歌一樣,要能夠點燃學生的想象火花、激活孩子的思維、促使他們異想天開。
二、童趣——來自孩子的獨特經歷
在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圍繞“如何測量圓的周長”這一問題,同學們有的說是用繩子圍;有的說可以在直尺上滾……這些想法,顯然是在情理之中的。于是我稍作總結,準備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不料想一向不怎么肯發(fā)言的李緣站起來說:“老師,我還可以用剪刀剪出圓的周長。”“什么,剪出圓的周長?”同學們和我都不約而同地投向他懷疑的目光。她不慌不忙地說:“我在剪刀上貼上有刻度的膠帶,在剪圓時,記下每次剪刀剪過的長度,再相加,就可以求出圓的周長了。”當我問她是怎么想到這種方法時,她說:“我媽媽是裁縫,家里就有這種帶有刻度的剪刀……”。
是啊,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文化背景與生活經歷,特別是在平時的游戲、活動中積淀下來的“數學經驗”與“數學體驗”,更是與眾不同的。富有童趣的數學,就應當鼓勵孩子展示自我、張揚自我,這也提示著我們數學教育者,必須進入兒童的世界,才能用孩子的眼光看數學。生活是開放的,我們無法預設孩子們的生活,當然也無法看透其生活的數學經驗,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會有剪出“圓的周長”這個看似荒唐、卻又充滿童趣與實踐意味的合理想法;也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我們的數學教育才將走向一個更加開放、更富理智與挑戰(zhàn)的新局面。
三、童趣——來自于兒童的趣味文化
這是一篇學生的數學日記:
一天下午,祁老師給我們上了一堂有趣的數學活動課。課堂上,老師面帶笑容地問我們:“你們喜歡魔術嗎?”我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喜歡!”老師叫我們每個人拿出一張紙來,然后對我們說:“現在,你們手上的這張紙已經被老師施了‘魔法’,會乖乖聽我的話。你們在紙上任意寫4個不同的自然數,一定有兩個數的差能被3整除。”
大家都將信將疑地拿起筆,在紙上寫了4個不同的自然數。我也寫了4個數:3、6、2、4,用它們算了算,6-3=3,它們的差3正好能被3整除。我想:不會那么湊巧吧,再試一試其他數!我又寫4個數,分別是56、100、160、300,160-100=60,60能被3整除。咦?怎么回事?難道這張紙真的被老師施“魔法”了嗎?再看看同學們都深信不疑的樣子,難道老師真的有魔力?不對!肯定有什么奧秘蘊涵其中。
于是,老師讓我們每4人組成一個學習小組,積極開動腦筋思考、討論,最后終于發(fā)現了秘密:原來任何自然數除以3的余數只有0、1、2三種,任意寫4個不同的自然數,必定有兩個數被3除的余數相同,這兩個數的差當然就能被3整除了。原來,這是數學規(guī)律,并不是老師施了“魔法”。
這樣的數學課真有趣。
記得數學大師陳省身曾說:“數學好玩。”數學教學不僅有理性思考的一面,也有人文優(yōu)美的一面,而教師教給學生的不僅有理性的思考、解決問題的策略等單純的數學知識,而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一種興趣,一種對數學問題的不懈追求的。這些離不開我們這些數學教師對孩子們童年時代的認同與向往,離不開教師對數學知識的精心包裝與加工。但有一點我們應該牢記:數學教學只有摒棄古板枯燥的面孔,轉而回歸孩子的生活,我們的數學教學才能和童歌、童話一樣具有生命力。
(作者單位 江蘇省建湖縣青少年活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