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說:“藝術就是感情。”我認為,語文教學同樣也緣于情。“語文教學中,教師以對學生的熱愛之情為動力,把文中之情移到學生心中,掀起學生感情的波瀾,使教師情、文章情、學生情三情合流,產生情感和諧共振。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的樂園呢?
一、以情攫住求知心
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不難發現,凡是經常把愛和期待給予學生的老師,都是非常受學生歡迎的老師。實踐證明,教師對學生理解、尊重、信任,他就能通過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學生,就能增強學生的進取心和自信心,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作為教師,要想使自己的工作獲得更大的成功,不僅要有淵博的學識,更要有一顆熱愛學生的心靈,給每根草以開花的時間。
二、以“辭”喚起師生情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量用新穎、優美、恰當、富有感情色彩的詞匯豐富自己的語言,力求新鮮、豐富、生動、洗練,既有情有味,又有藝術性。這樣,學生就愛學樂學,在教師優美的語言氛圍中,自覺地融入語文教學情境之中,情感也就必然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如進行《春》的朗讀教學時,教師要運用舒緩、欣喜地語調,再現出堅韌的春草、溫柔的春風、濕潤的春雨、艷麗的春花等形象,使學生既感受到生機盎然的美好春光,又充滿奮發向上的情懷。可見,語文教師在使用教學語言時要進行縝密的構思和精心的加工,使自己的教學語言富于感染力,從而使學生在教師充滿感情的語言氛圍中輕松愉快地學習知識、接受知識,并得到美的熏陶。
三、以美陶冶學生情
“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羅丹語)語文課本多選用古今中外的文章精華、文學名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藝術美、語言美為一爐,鮮明優美的形象熏陶、感染著學生,使學生得到愉悅、受到教育。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誦讀感知、體味作品,使學生進入作品所描繪的意境中,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行聯想和想象。蘊藏在語文教材中的美,要靠語文教師的眼睛和心靈去感知。首先,要充分利用直觀教具,讓學生緣物生情,如蓮花、菊花等。其次,讓學生感受體驗課文內容,強調誦讀,使學生目視其文、口發其聲、耳聞其音、心通其情,產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效果。
“文章不是無情物。”選入中學語文教材的作品都是情文并茂的精品,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都不同程度地或明或暗地蘊涵著一定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并利用這些情感因素進行語文教學,能夠使課堂“情緒激昂”“寂靜無聲”“興高采烈”“悲涼凄苦”,以此調節課堂氣氛,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產生自己的主觀體驗,進而陶冶學生的良好品質和高尚情操。
總之,“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上。”(蘇霍姆斯林語)人們常說:“教無定法”,語文教師只有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感染學生,對學生施加一系列的影響,學生的情感才會潛滋暗長。師生之間,情感是聯系的紐帶,是教學和諧運作的潤滑劑,是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的催化劑,要做一個語文教師不難,要做好一個語文教師難,要做好一個藝術的語文教師難上加難。它難就難在需巧撥琴弦,以心換心,以情激情,師生共同奏出語文教學的動人樂章。
(作者單位 河南省濮陽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