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嘗試運用“課堂教學四環節”進行創新教學,四個環節主要是創設問題情境、探究與嘗試、解釋與交流、拓展應用。
第一環節,創設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創設的優劣,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學生探究的積極性、主動性,通常來源于對于學生來說充滿疑問和懸念的情境。本環節力圖在教材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創設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明確探究的目標,給思維以方向,同時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給思維以動力。
創設問題情境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1.趣味性、新奇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用多樣性、新奇性、不可預測性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處于大腦興奮、思維活躍的狀態中。要善于創造新奇的事物,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
2.障礙性。障礙性能引起學生的思維沖突,產生不平衡。
3.差異性。應適合各層次的學生,使他們都能去探究,作出由淺入深的回答。
4.開放性。解決問題的思路靈活多樣,答案不一。對于問題情境中所隱含的“問題”,教師不應簡單的直接給出,而應該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提出。
第二環節,探究與嘗試
探究與嘗試的目的不僅在于獲得數學知識,更在于讓學生在探究與嘗試的過程中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做到:
1.鼓勵學生大膽的想、質疑問難,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不要急于得出問題的結論或答案。
2.給學生充分的自由,探究嘗試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展示才華和創造力。
3.給學生以適當的指導,特別是當學生的見解出現錯誤或偏差時,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進行自我矯正。凡是學生能獨立解決的問題,教師不應暗示、不應代替學生的思考。
第三環節,解釋與交流
學生只有通過與物質世界以及其他學生的相互作用,進行解釋與交流,才能使概念變得完整。解釋與交流,就是讓學生在個體探究嘗試的基礎上,在小組內或班級范圍內,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方法及過程,相互討論分析,揭示知識規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在解釋與交流中,學生可以學會使用語言交流將自己的思想和理解清晰地表達出來,并與別人的思想和理解進行比較,以達到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掌握。
第四環節,拓展應用
拓展應用,形成能力,是讓學生在探索中了解實際問題的各種關系,進而將實際問題用數學關系表現出來,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這一教學環節的關鍵是練習題的設計,教師設計的練習題,不僅要有利于幫助學生鞏固和掌握新知識,更要有利于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及實踐能力的培養。
通過教學實踐,我們進一步認識到學生是有個性的認識主體、實踐主體、自我發展的主體。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四環節”是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探究,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學生是探究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則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嘗試解答并進行驗證,揭示知識規律,求得問題的解決。其實質是學生學習科學研究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從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單位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區榮華道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