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不少教師抱怨自己的社會地位不高,不受人尊重。造成這樣的困境有許多種原因,但教師專業素養不高、缺少學術研究意識,應是其中一大重要因素。當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社會一般人員相比并不顯得更科學更專業時,那么社會怎么又會尊重教師呢?自20世紀50年代美國教育家斯騰豪斯呼吁“教師成為研究者”以來,越來越多的教師對自身的職業身份開始了重新思考,不再滿足于做知識的“搬運工”,而是勇于向教育的研究者和理論家奮進。“教師即研究者”日益成為一種世界性的共識。現階段,關于“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思考正由“教師要不要做研究”向“教師研究什么、怎么研究”轉變。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有權利也有責任去做研究,甘當一名草根研究者。
一、立足原點:草根研究的平臺
也許有教師說:“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小學教師,做研究不是我分內的事,還是留給大學教師和專職教科研人員去做吧。”其實,研究者也是教師的一種應然身份,教學與研究是教師工作中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相輔相成,共同促進。草根研究并不需要你去改變自己固有的身份,立足“一線教師”這一原點就可以大顯身手。草根研究的對象就是本鄉本土本人。我們時刻關注的應是扎根于常態的、與生活相鏈接的、充滿無限生機的課程。草根研究者沒有必要去追趕教育中的時髦用語,而應堅守住自己的一方陣地,不做虛無縹緲、華而不實的偽研究。作為一名草根研究者,課堂既是工作室,又是實驗場,既能規劃又能實施,我們應為之慶幸。
二、注重反思:草根研究的起點
有句名言:“一個人從來沒有迷惑過,他就從來沒有思考過。”初為人師時,我們往往過多地注重“怎樣教學”,好多教學步驟、教學策略直接是從學生時代的教師或自己所拜的師傅那兒套用過來,一不小心就使教學陷入程式化。而當有一天遭遇教學困境時,才突然想要追問:為什么要這么教學?能不能有更好的教學方法?這樣的一種反思,其實就帶有研究的味道了。反思的可貴在于自我否定。教育哲學告訴我們,這種否定不是外部否定也不是全盤否定,而是揚棄。當你善于從一名研究者的視角審視自己的職業時,視野就會更加寬闊,思維就會更加深邃。教師應該是一個有思想的群體,思考成就智慧。如果連教師都不愿意用頭腦思考,那么教育還有什么美好的未來呢?教師只有善于反思整改,才能克服機械重復勞動,從繁重的教學中解脫出來,消解職業倦怠,增強職業幸福感。
三、珍視經驗:草根研究的基石
假如有人問你:作為教師的你,最珍貴的財富是什么?論知識,你也許會陳舊,吃老本的很多;論體力,你也不會永遠年輕;論前程,你也只能囿于循環教學之中。教師最可貴的應是教學經驗,這是你所特有的寶藏。可惜的是,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捧著金碗去討飯。對于自己的教學工作,沒法總結,沒寫什么,也不愿意寫。這種職場枯竭的背后分明是對自己教學經驗的忽視,這是一種極大的資源浪費。其實,每位教師都有鮮活的教學案例,個個都能栩栩如生地加以事實性描述,但為什么不發掘、不總結提升呢?記得有位資深的教育專家曾語重心長地對我們說:“你們最寶貴的應該是教育教學經驗,希望大家充分利用好自身的優質資源。”專家的諄諄教導提醒我們要記錄教學實況,積累教學案例,撰寫教學反思,勇于剖析教學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在行動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這樣我們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學水平才能得到雙重提升。
四、微型課題:草根研究的載體
從“命題科研”走向“師本科研”是草根研究的一大特征。隨著近年來“以人為本”“以校為本”思想的盛行和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教育科研真正走進每個教師的生活,“校校有課題,人人做研究”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草根研究讓教育科研具有廣泛的群眾參與性,日益成為廣大教師們自己的科研方式和職業生活方式,契合草根研究的特性,微型課題便應運而生。它是教師為解決實際工作中所遇到的具體的、較為微觀的現實問題而建構和確立起來的小型課題,借鑒一般課題研究的常用方法,但又相對簡單,不過分追求方法自身的嚴密性;它與實踐操作或行為改進緊密互動,又有機融合,更注重過程本身;它不強調研究的學術性、規范性,較為自由,是一種平民化的研究樣式;它倡導自主、自立、自為、自用,服務于教育實踐者的日常工作,但又在實踐的反思、經驗的積累中養成理性智慧,以此指導和改進研究者將來的工作。教師在一系列微型課題的研究過程中,不斷壘筑大課題,完成綜合復雜的教育大工程。小課題最終成就大事業!
草根研究源自教育教學實踐,包括課堂教學、教師發展、課程開發、關鍵事件等等,常以論文、專著、優秀課例、課題結題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但研究的價值不能止于發表與展示,更多地應在于及時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讓更多的同行吸收借鑒,最終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草根研究往往起源于個體,但絕不是一個人的孤軍奮戰和自生自滅,而是一項群體參與、固本強基的偉大工程。只有這樣,草根研究才能煥發強大的生命力,草根研究者才能從基層原點走向境界升華。
(作者單位 江蘇省啟東市東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