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師作為學生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如何在新的課程改革教學活動中讓學生生動、活潑、自由地發展,成為有健全人格,有創新精神的合格人才呢?我通過近期的教學實踐與探索總結出以下幾點:
一、技法課上擺脫“像”
傳統的技法課主張你這幅畫畫得好不好,畫得像不像。如果一堂課上下來,學生一個都畫得不好,一個都畫得不像,那么,這堂課就是失敗。如今,我們要擺脫這種壞習慣,就應該更明確地認識到讓學生學習美術并不是讓他們將來都成為畫家,而是在美的熏陶下得到更滋潤的發展。如學生在學習美術教材第七冊《水墨游戲——鳥》一課時,在講解鳥的頭部和身體形狀時要求學生畫出不同的鳥頭和身體,并要求后一位學生畫得不能重復前一位學生的形狀,逼著學生求新求異,再讓學生對不同鳥頭和身體進行比較。本來,只要求學生掌握鳥的特征,但通過這一活動,激活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有益于課堂教學。所以,教師要盡可能采用多種方式,如想象、聯想等打破學生的習慣性思維,促使學生進行創新思維,從而擺脫傳統技法課的“像”。
二、創作課上突出“變”
創作在美術教學中尤為重要,教師也明白讓學生發揮想象,創作出優秀的作品的重要性,可是實際運用中往往會碰到比較困難的問題。如遇到有的學生無論你如何去進行鋪設讓他想象,他還是“紋絲不動”;又如,遇到有的學生他想創造出立意的作品,可是他畫不出,表達不出。在以前對于這樣的學生,教師們就讓他們隨之任之,這樣就把學生的想象力給扼殺了。但現在我們不一定非要讓學生創造出與眾不同的作品,可以采取把好的作品進行改一改、變一變,這同樣是一種想象,一種創作。如在教美術教材第九冊《退遠的色彩和變化的筆觸》時可以把書中的范畫進行修改,把大點改成小點,把色彩變一變,暖調變成冷調、冷調變成暖調等等。從而使學生也體會到通過想象就得到一副滿意的作品,同樣也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
三、工藝課上要“超越”
小學工藝教學對材料準備的依賴性很強,也就是說,工藝教學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師和學生準備的材料。如果沒有材料,工藝課的教學就成了“無米之炊”。所以由于種種原因,使不少的孩子怕上工藝課甚至不喜歡上工藝課,不僅僅是因為上一節工藝美術課要準備大量的材料,還因為他們中有不少的同學實在無法達到把作品做成像真的“工藝品”那樣精致或老師期望的效果。要解決以上問題,我們就要講究“超越”。常用的方法是這樣進行的:讓學生準備一只“百寶箱”,專門收集各類材料,可以是一些廢舊材料,比如各類塑料瓶、化妝品瓶(盒)、糖紙、舊筆桿等等;也可以是一些自己喜歡的小材料,比如漂亮的彩色紙,各類小珠子、小梳子、小亮片、扣子、小卵石等,這只“百寶箱”就是學生進行工藝創作的源泉。例如教美術教材第九冊《實物的聯想》時,我要求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超越自我,按自己的喜好進行制作。在我講完之后,學生拿出“百寶箱”開始制作,“百寶箱”中無奇不有,有的學生用半塊吸鐵石、兩個銅板和一小段鐵絲竟然做出一輛摩托車,過一會兒又把它變成了一個大炮;有的用扣子、小梳子做成蜻蜓,一會兒又變成蝴蝶;還有的學生利用三角尺、鉛筆做成飛機再變成手槍等等,他們完全擺脫了制作技巧的限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得到了“超越”。
以上是我對新課程標準下進行美術教學的個人之見,但是它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當然,只有我們從事美術教育工作的同志一起努力,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才能把美術教學推上一個新的高度。
(作者單位 河南省濮陽市昆吾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