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實踐中,課堂低效一直是管理的一大難題。課堂的低效能導致學生厭學和教師厭教。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不少同行都在艱難地探索構建高效課堂的途徑。那么,究竟什么是高效課堂呢?
從學生角度來講,高效課堂應具備以下兩個條件:一是學生對三維教學目標的達成度要高。二是在實現這種目標達成度的過程中,學生應主動參與并積極思考。由此來看,高效課堂就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的課堂;是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的課堂;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
從教師角度來說,高效課堂應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是教師能夠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確定課堂的三維教學目標。二是教學的過程必須是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三是教學中適時跟進、監測、反饋、消解,以多種方式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使三維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更高。
那么,如何構建高效課堂呢?我認為必須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1.抓好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和教學方式的轉變。在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過程中不斷推動教師觀念的轉變,進而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以逐步消除由于教師講得過多、學生參與過少而導致的靠大量課后作業來完成教學任務的問題;逐步解決忽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實現的問題。
2.開展以學課標、研課本、研方法、課后反思等為主要形式的校本培訓。在很多情況下,課堂的低效是由于教師對課標與課本的學習與研究不足所造成的,而教師在這方面的不足又影響和制約了其對課堂的駕馭能力,使課堂駕馭能力反過來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
3.抓好教師備課中的備學生問題。不少教師在備課時,只習慣于備教學內容,而忽視備學生。如果教師不去研究學生對所教內容的掌握情況,不去研究學生的個體差異,一切從本本出發,那么課堂教學的適切性就會大打折扣,課堂教學的高效更無從談起。
4.研究和設計好課堂提問。在真實、常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高效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就必須注重對課堂提問的研究,所提的問題必須是有價值的、有啟發性的、有一定難度的,整個課堂的問題設計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5.加強對課堂節奏的把握和管理。課堂上,有的教師剛給學生提出問題,學生還沒來得及思考,就馬上要求其回答,這樣不僅浪費了學生課堂思考的時間,而且有效性很差;有的教師只對學生提出比較籠統的要求,學生不明白教師要他們干什么,這樣,學生就失去了教師的有效指導。因此,要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和思維空間,要減少“講與聽”,增加“說與做”,嘗試“教與評”。
6.積極實施小組互助學習制。現階段,大班額的班級授課制也是課堂教學效率難以提高的一大原因。在小班化教學難以推行的現實條件下,在班內實行小組互助學習可以說是一個最佳選擇。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個性心理特點,可以把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發揮優秀學生的優勢,積極推行學生互助機制。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面向全體學生,做到因材施教,以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7.推行作業分層布置制度。教師在布置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時,必須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做到:不布置死記硬背、機械訓練作業,布置啟發性、思考性作業;不布置重復性作業,布置可選擇性、層次性作業;不布置繁難偏舊作業,布置實踐性、研究性作業。布置的作業數量要少,質量要高,加強作業的管理與指導,避免超負荷、重復性、低水平的作業,給每個學生留有充分、自主發展的余地,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之必需。
當然,除了以上提到的這些方面之外,還有就是教師要具備營造寬松融洽的課堂氣氛的能力;教師要具備正確處理師生關系的能力;教師要具備把枯燥的內容以生動活潑的形式講給學生的能力等等,這些也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 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