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自身抓起,讓每個學生成為健康、快樂的陽光少年
首先,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有一個愉悅的心情,平和的心態。比如:有位教師在課堂活動中,發現有位同學說話聲音稍微大一些,這位教師認為他破壞了課堂紀律,就大發雷霆,于是,這位同學一堂課都在悶悶不樂,無心學習,更談不上愉悅的學習。所以,在每堂課中,教師應該多鼓勵學生,不要刺激學生,給學生一個愉快而祥和的環境。其次,美術是學生必修的一門藝術課程,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說其他課程賦予學生的多是理性知識的話,那么美術賦予學生的則是敏銳的眼睛、靈巧的雙手、豐富的想象力和一顆善感的心。雖然美術課所占課時較少,但只要把握好啟美、啟智、啟德、啟信這四個著力點,就可以使美術教學較大程度地發揮出其特有的作用。
1.啟美:即是引導學生欣賞美、理解美,進而最終能夠創造美。因此,美術教學應與學生的實際學習生活聯系起來。
2.啟智:即是指美術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維能力和空間表現能力。
3.啟德:德為立身之本。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德”的教育,德育與美育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在對學生進行美的陶冶之時,還要有意識地傳輸道德規范,強化學生的道德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
4.啟信: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前提。對于身處緊張學習生活節奏之中的學生,美術課應當是一種精神體操,使學生緊張的心情得到放松。教師堅持把每節課結束前的好作業點評,只要是有可取之處的作業,都可以得到展示、表揚,使學生盡情品味收獲的快樂。
因此,選擇實施成功教育、快樂教育就應成為每節課的總體構思。
二、激發學生興趣,提供創造性思維的條件
教師應該多了解學生,尊重學生的思維表現特點。由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認知事物有密切的關系,美術教育是學生身體發展水平,知覺能力、情感態度和生活經驗的自然產物,美術是學生認識世界過程中的一種表現。需要對事物的認識表達時就有畫畫描述的沖動,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會受到鼓舞。教師就要在課堂上引導好學生,激發其熱情。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思維發展的極大推動力,只要有了興趣,不管做什么事,就會集中精力,積極思考,這樣的思考是發自學生本身的需要、欲望,是自覺的,更是積極的,甚至有時可以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教師只有了解學生心理,正確的引導,才能培養其興趣,提高創新能力。學生要進行繪畫創作,首先要有濃厚的興趣,才能激發創作的靈感和思維。
三、轉變教學觀念,提高審美意識
農村教學條件的限制和教師水平的差異,使農村的美術教育參差不齊,美術教師的個人意識也有差異,我們的美術課并不是把學生培養成畫家、美術家,也不是為了應付一節課或者認為是簡單的哄孩子玩。學生眼中的世界,描繪的水平絕對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樣,因為他們所表現的視覺形象多半是直覺與想象的綜合,只有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積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漸漸使其變為直覺與理解的再現,才有可能變為主動的再創作。教師要在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陶冶情操,培養學生各種能力,提高審美意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也不能以太高的準則來評價學生,而是看在畫中是否真實反映了學生的內心感受,是否有獨特、新穎的表現。要多給予肯定的表揚,少有居高臨下的指責。觀念的轉變是教學的指導思想,首先教師不能有副科意識,美術是不重要的課程等意識。其次美術聯系其他各學科,滲透各學科,體現在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教師要轉變觀念,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才能培養學生的美術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知識和意識,才能達到美育的目的。
(作者單位 河北省灤縣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