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由于幼兒在家庭背景、社會背景、情感和生理等方面存在著個體差異性,每名幼兒的心理發展水平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師要用耐心、細心真正地關心了解每一名幼兒,根據幼兒的不同特點制訂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策略,要給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使實施的教育更加具體有效。我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
兒童是一個個活生生,有血有肉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在孩子們的活動、學習中,我們老師不能越俎代庖,要讓他們自己去動手、動腦,在動手中思維,不斷體驗通過操作獲得知識的快樂,從而更有效地激發他們對學習知識的興趣,向著知識更廣闊和深層次的方向前進,這樣才能使其獲得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這種興趣可使孩子終生受用。
我班的孩子有一半是五歲以上的,男孩子多些,上課時做什么都不是很認真,女孩子就相對好些。我利用開學初一個月的時間觀察每個孩子的個性,通過安排手工、繪畫、故事、唱歌、體育、寫字等活動看誰做得好,小朋友們大多能夠踴躍地參加,有個別的不怎么喜歡參加活動,感覺就是不合群,我就盡力多和這類小孩子溝通,然后發現他們的長處,只要發現他們有一點進步的地方我就提出表揚,全班的小朋友都為他們鼓掌,這樣一個月下來我發現他們不管學什么都開始變得積極了,好像一下開竅了。因此我開家長會對家長說孩子是夸出來的,而不是你們所說的“很調皮”“很不聽話”,他們在學前班都是好孩子,家長聽了都很高興。我相信家長的觀念是會改變的。
學校以抓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本,以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為標準,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知識、培養能力、展示才華、張揚個性的舞臺,教師就應該抓好外部誘因,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動機,教師運用情感激勵、榜樣激勵和獎勵激勵等手段,把創造性思維能力滲透到學前教育的五大領域活動和興趣的每一個環節,多層次、全方位激發孩子的興趣。教師應愛護和培養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的創新意識。“好奇”是兒童的天性,常常愛問為什么,這種好奇心是創新的潛在動力,是創新意識的萌芽,兒童的好奇心一旦被教師重視并給予培養,他們就會獲得成功感和滿足感。同時教師應該倡導并推行“自主合作”的教學模式,提高兒童的創新能力,在課堂教學上鼓勵兒童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相互借鑒、共同進步。通過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增強兒童的創新能力。
二、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
新課標要求“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就是要關注每一位兒童,教師要以良好的師生關系為基礎,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兒童,使課堂充滿“快樂”的氣氛,讓教學過程真正成為一個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那么如何成功地營造學習氛圍,激發兒童學習的興趣呢?
兒童的成長發展是有規律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沒有學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在兒童看似天真幼稚的大腦深層蘊涵著無限的潛能,我們做教師的就是要找出開啟這座智慧寶藏的金鑰匙。
每一個兒童的能力是不同的,他們的心理特征也不一樣,我們就要深入全面地了解他們,把握好每一個孩子的個性特征、認知水平,使每一個孩子都得到全面的發展,讓他們的臉上都充滿笑容,讓他們的每一天都在收獲和充實中度過。
三、尊重孩子的天性
兒童的學習,有其獨立的主體意識和獨特的創新能力。作為教師,我們要放手讓兒童充分發揮其自主性,并努力在課堂上營造適合他們自主發揮的氛圍,主動去認識發掘,從而不斷進步,共同提高。教師在活動中不能包辦一切,要盡可能多地創造適合兒童自主學習的環境,讓他們在自由發展的空間里健康成長。
育人如同育樹,“能順木之天,以至其性焉爾。”這是指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讓孩子自由發展。如何使幼兒園成為孩子真正的樂園,讓每一個孩子徜徉在金色陽光中,煥發出蓬勃的生命活力。我努力地探究、尋找、嘗試孩子喜歡的教育方式,把自主權還給孩子,創造條件激活孩子學習的主動性,捕捉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靈動與飛揚,促進孩子的主體性、自主性、獨特性、創造性不斷生成與發展。
四、用愛心詮釋愛心
老師和孩子都是教育過程中的主體,教育是老師和孩子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活動。在這樣的活動中,我們通過相互交流、相互啟發、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綱要指出:“教師要成為孩子學習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導者。”因此,我們可以適當卸下“老師”的角色,多傾聽和理解,走進孩子的精神世界。用我們的激勵和鼓舞,使幼兒在互動中感受、體驗,形成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面對這些燦爛的生命,看著一張張天真的臉龐,審視著這些充滿稚氣的雙眸,能不全身心地去愛他們嗎?有了這份對童稚的愛心,就不會為沒完沒了的提問而心煩,而會用微笑面對每一個孩子,也不會因他們別扭歪斜的作業去責怪他們,而是悉心指點幫助他們,如果我們全體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都奉獻這樣一份愛心,孩子們就一定會健康成長起來。
(作者單位 甘肅省瓜州縣小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