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閱讀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會學習首先要學會閱讀”。閱讀對于數學的學習同樣必要。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將教材中的內容掰開了、揉碎了講給學生聽,忽視了學生“閱讀”。現代教育提倡從學會到會學,提倡“終身學習”。因此,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基本前提是學會閱讀自學。
要學會閱讀教材。新教材的每一章節內容為學生閱讀自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最初我先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再回答問題,掌握知識點。隨著閱讀能力的提高,接著讓學生獨立閱讀,思考教材中的問題,然后總結歸納出重點知識,進一步提高自學能力。接下來,我結合教材特點及教材所編錄的數學史料,數學與文化等要求學生認真閱讀,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近年來,各式各樣的閱讀理解題已經成為中考熱點。適當地進行一些閱讀理解的訓練,既能打消學生對“數學閱讀無用”的想法,又為中考打下基礎。
二、質疑
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教會學生質疑,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重要途徑。首先教師要創設一個民主的、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給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讓他們想盡一切辦法去解決,不要打消學生提問的積極性。比如:在求證多邊形內角和公式為(n-2)×180°時,我提供了一種證法,即從n邊形的一個頂點出發,引出(n-3)條對角線,它把n邊形分成(n-2)個三角形,n邊形的內角和等于(n-2)×180°。學生在此基礎上又提出如下問題:把一個多邊形分成幾個三角形,還有其他分法嗎?由新的分法能得出多邊形內角各公式嗎?于是,我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進行討論、探究,學生很快得出另外兩種證法。接著又有同學提出問題:讓點O動起來,在其他位置能否把多邊形也分割成三角形呢?能否得到多邊形內角和公式?我肯定了這些想法,鼓勵學生課下進行討論。
三、探究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從而使學生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因此,教師要根據具體的學習內容,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創設有利于學生進行探究研討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掌握探究的方法,體驗探究的樂趣。
四、實踐
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動手實踐,親身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發展學生的創造力,使其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學完“數據的收集與整理”后,我指導學生的親身實踐,體驗數據的收集與整理的過程。首先,學生分小組針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設計調查問卷,親自到學校、街道及公共場所進行問卷調查,收集數據。然后運用計算機整理數據,得出結論及相應的措施。最后,全班進行交流,讓學生認識到數學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
五、反思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指出:“反思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核心和動力”“通過反思才能使現實世界數學化”。通過反思,可以深化對問題的理解,優化思維過程;通過反思,可溝通知識間的相互聯系;通過反思,可以糾正不良的學習習慣。在平時教學中,我主要采用寫教學后記、數學周記等方式來反思教學過程中的不足。
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學方法及學生學習方式的同步轉變是課程改革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必須堅定信念,把握新課標,領會新理念,用好新教材,將課程改革進行到底,培養出高素質的現代化人才。
?。ㄗ髡邌挝?河南省濮陽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