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自主學習是關鍵,探究學習是目的。合作學習既有手段性,也有目的性。在數學中,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會遇到更多的問題和困難。因此,數學教師要重視合作教學,更要重視學生的合作學習。
一、合作學習中的分組問題
合作學習,一般形式是班內小組合作學習,小組一般以4人為宜。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是開展合作學習重要的前提條件。我在實踐中體會到,分組應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進行。所謂“組內異質”,是指同一合作學習小組的成員應各有特點,應在學業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征、性別及社會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這種差異,能夠保證小組成員之間的優勢互補,相互啟發。小組成員之間越是“異質”,越容易產生思想碰撞,越容易引燃智慧火花,從而產生新的思想。“組間同質”,是指各小組在總體水平上要大體一致。“組間同質”,既可以保證全體學生機會均等,共同進步,不至于因分組不均人為地拉開距離,也可以促進小組之間在學習上公平競爭,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在合作學習中,小組分得好,可以達到這樣一種效果:小組內部,“異質”的學生建立起互助、互幫、互教、互學、互補關系,通過組內合作,實現在不同的水平、不同起點上的共同進步、共同成長。在組與組之間,同質的各個小組是平等、友好、競爭的關系。通過平等競爭,激發全體同學的學習熱情,使各個小組在大體相同的水平上齊頭并進。
二、注意發揮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實現“人人參與,個個動腦”
在合作學習中,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部分優秀學生、勤奮好學的學生積極參與,而那些學習較差的、不夠勤奮的學生在一邊當看客。等積極參與的學生把問題解決了,“看客”們再從他們那里接受現成的結論。在這種情況下,那些沒有參與的學生實際上是在進行接受式學習。對于這些學生而言,他們的學習和以往傳統的接受式學習沒有什么本質的不同,所不同的只是:以往他們是從老師那里接受現成的知識,現在是從參與探究的同學那里接受現成的知識。這樣的合作學習,對做“看客”的學生不但沒有任何好的作用,反而浪費了寶貴的時間。所以,合作學習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師必須采取適當措施,保證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需要指出的是,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時候,要給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機會。
要保證所有學生積極參與,最好的辦法是對小組成員進行合理分工。可根據學生的特點,分給每個學生一定的、適合他完成的任務,讓每個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都有事做。如果學習內容較少不便分解任務,則應讓每個學生都有足夠的獨立學習、獨立探究時間,并把獨立學習的成果作為評定小組成員個人學習成績的重要依據。
三、強調互助合作,實現共同進步
沒有合作,就沒有合作學習。因此,在合作學習中,合作是核心。受傳統教學的影響,學生一般更關心自己的學習成績,對小組和小組其他成員的學習情況不夠關心,致使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差生主動求助較多,優秀學生主動幫助同學較少。出現這種情況,合作學習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解決這個問題,有兩個有效方法:一是在評定成績時,把每個學生的個人成績與本組及其本組其他成員的學習狀況掛鉤。要讓學生形成這樣的觀念:只有小組的每個成員都成功,才有小組集體的成功,只有小組成功,才有小組成員個人的成功。這樣,小組的每個成員都不僅努力爭取個人學習目標的實現,而且愿意幫助小組同伴實現學習目標。二是引進競爭機制,促進組際競爭。學生一般都有爭強好勝心理,在具有競爭性質的活動中會表現出更高的積極性和集體主義熱情。在組際競爭中,學生可以體會到:要在“組際競爭”中取得好成績,就必須加強“組內合作”。在合作學習的評價中,以小組的總體成績作為評價和獎勵的依據。這就改變了傳統教學中以個人成績為標準、以學生個人為獎勵對象的做法,從而改變了學生的交往方式,促進了組內成員的互助與合作,從而實現共同進步。
(作者單位 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石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