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與新課改共同成長起來的農村語文教師,在不斷探索、實踐新課改的過程中,我有過喜,有過憂,有過笑,有過淚……
新課改初期,我曾走過不少彎路。比如:在開始一段時間里,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我的課堂活動很多,形式豐富,熱鬧非凡。可是,熱鬧過后留下的卻微乎甚微。我因此茫然了……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和我對新課程理論的不斷學習,我認為,實施新課改首先要改變的是教育觀念。
一是學生觀的改變。承認學生的差異性和主動性。每個學生都是生動活潑、有求知欲、有創造力的個體,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動性,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學生自覺接受教育。
二是質量觀的改變。不以考試分數、回答問題的正確與否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要從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等綜合評價學生,只要有進步,就是好學生。
三是教學觀的改變。以教師的主導作用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實現,重視多維素質的培養與發展,強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注重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每個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功與快樂。
四是師生觀的改變。學生學習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構建和諧互助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充分信任每一個學生都有發展的潛能,都有進步的意愿,都有追求真知的本質。
教育觀念指導教育行為,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與實踐,在我的課堂上,學生主體地位終于確立,民主和諧的氣氛得以形成,互動探究的形式也不斷豐富……
但是,在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課堂教學中也出現了若干問題:
一是固定的時間與不可控的教學容量矛盾。采用探究式、參與式學習方式會使課堂中出現許多不可預測的因素,導致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很難把握時間的分配。多數情況是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八仙過海,各顯其能。”這種勢頭固然可喜,但是卻在無形中增加了課堂教學的容量和不可控制性。教師往往因此或完不成教學任務,或拖堂,或教學過程虎頭蛇尾。
反思: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如果能不拖沓,及時肯定正確思路,選擇最優,從而迅速點出本課重點,使學生發散的思維迅速集中,這樣就有可能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既讓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同時也能完整地達成教學目的。
二是合作探究與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矛盾。目前課改的目標,大大降低了語文教學的難度,同時刪減了大量的知識點如語法、文體常識,給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留有充分發揮的空間。但在課堂改革實施中發現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程度越來越差,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與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兩者很難兼顧。而且有些知識學生是不能靠探究,合作來完成的,只能靠間接傳授。
反思:新課程標準與原大綱相比,強調了過程與方法,注重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但它們同知識目標是融在一起的,三維目標,缺一不可。如果缺少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那么其他兩個目標就如水上浮萍,表面雖然繁茂,實際卻毫無生命力。
三是課堂秩序與課堂結構嚴謹的矛盾。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充分的空間與時間,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學習方式,課堂上常常出現“無序”的狀態,有時教學內容無法完成,使教師感到不安,甚至焦慮。
反思:教師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需把握分寸,既要尊重學生的學習權利,又要培養、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既要學會等待、學會傾聽,又要積極引導、善于溝通。當然,寬松并非不要紀律,不要學校管理準則和行為規范。我們要在營造寬松愉悅環境的同時,讓學生成為能夠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人。
以上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但無論怎樣,新課改的新理念始終值得我們信賴。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就是最好的明證。
十年的課改,十年的探索,十年的追求,十年的實踐,可以說我與新課改一起成長,我會在今后的教育實踐中不斷反思,不斷更新,不斷突破,努力成長為一名優秀的課改教師。
(作者單位 河北省廊坊市香河縣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