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是基礎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兩者的主要聯結點在于提高教學質量和培養學科能力。只有堅持素質教育,才能卓有成效地保證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但無論何種教育,教師總是落實素質教育的主力軍,課堂教學總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以學科教學為載體,在教學實踐中堅持落實素質教育。下面本文就如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著眼素質教育,提高教育實效談談粗淺的認識,以便與同行探討、交流。
一、緊扣目標,保證素質教育的正確方向
清晰、具體、可操作的教學目標是保證素質教育正確方向的前提條件。具體地講,“備課”要明確教學目標素質化,“上課”要落實教學目標素質化的要求,“作業”要減輕學生負擔,反饋教學目標,“考核”要驗收教學目標。在歷史教學中,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總體目標,就是要落實“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德育滲透”的三維教學目標,使學生成為既有豐富知識,又有高尚人格的具有主體性的一代新人。
二、優化教學過程,保證素質教育入軌到位
1.優化課堂時間結構。教學實踐表明,民主和諧的氣氛,張弛有致的課堂結構,有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反之則抑制學生思維的發展。然而長期以來,目前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仍然存在教師包攬得太多,學生思維活動時間太少的問題。其實,素質教育的關鍵在于充分調動學生內在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促進學生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形成良好的素質,所以它絕不是靠教師灌輸所能實現的。因此,教師必須認真鉆研教材,分清重點、難點;正確處理教材,分清精講、略講、省講部分;明確目的要求,分清識記、理解、運用三個層次的內容。這樣教學中就能重點突出,明確次重點,淡化非重點,從而省出教師講解時間,把學生的自學、思維和訓練時間讓出來,以突出主體,開發智力,培養能力,進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構建培養學生能力、教會學生學習的教學模式。素質既不能脫離具體的個體而存在,也不能脫離主體的活動而存在。學法得之于教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素質教育不僅要使學生“學會”,而且要讓學生“會學”,掌握“怎么學”,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和信息加工的能力。能力的培養要構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自學為主,讀書為主,訓練為主的教學模式,從而教會學生學習的本領。近年來,廣大教師從素質教育的要求出發,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運用各種教學手段為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創造了條件和機會。
3.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優化歷史課堂教學。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是一種運用現代科技,如計算機、電視、錄像、(實物)投影等,生動再現歷史人物、事件、場景,輔助歷史教學的模式。它強調創設一種生動直觀的情景,一種迫不及待地要學的氛圍,給學生一個強烈的感觀、心理刺激,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又達到了動與靜的結合。
由于歷史具有過去性的特點,生動的歷史場景,活生生的歷史人物,僅靠語言述說去感知有時很困難。然而,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改變了以往教師用語言干說歷史的局面,而讓過去的歷史人物、場景、事件走進我們的視野,與我們共同存在,使師生產生一種親近感,遠勝于單純的講授。
在步入新世紀后,世界范圍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競爭對歷史教師也提出了新的挑戰,我們的歷史教學應立足于時代發展的前沿,科學設計教學目標,優化教學過程,同時構建科學評價體系,立足于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來努力提高學科教學的實效。只有這樣,才能使歷史教學真正服務于素質教育,真正實現歷史課的教育教學目的。
(作者單位 甘肅金川集團公司總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