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說話能力培養,是新時期社會生活的必需技能,因此顯得非常重要。語文課堂培養學生說話技能的有效方法即是分學段訓練和融入語文課堂訓練。訓練方式可以包括課前三分鐘講演、發布一分鐘新聞、課堂上多提問,鼓勵同學多發言、口頭作文、演講比賽、辯論會等。實踐證明,這些舉措在培養學生說話能力上有著明顯的效果。
關鍵詞:學生;說話能力;培養
語文教學要適應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就必須加強學生聽說能力的訓練。
語文教學都是重讀寫、輕聽說,聽說能力在考查中難以體現,教師們認為既然聽說能力不考查,又何必下工夫訓練呢?因此聽說能力訓練被長期忽視了。久而久之,就形成學生慣于“聽講”,造成越少說越不愛說,越不會說的狀況,他們“以筆代口”導致思維不活躍,口頭表達能力差,而我們教師卻還是抱怨學生,豈不知問題還是出在教師身上。
改變上述現狀是當前語文的緊迫任務,因為加強“說”的訓練是“三個面向”的需要。作為不久即將參加工作的幼師學生,提高說的能力是極為重要的。
從改革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看,加強說的訓練可以讓學生主動及時地反饋信息,實現師生間的雙向交流,既可由此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又有利于發展其求異性思維能力。
可單是教師意識到說的重要還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讓訓練的對象——學生充分意識到,真正讓他們從思想上意識到“會說”是適應時代的需要,是未來教育者必須具備的基本功。為此,我們采取了以下幾種做法:
1.開展課前三分鐘講演。這個訓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一年級上半期)主要訓練學生“敢說、肯說”;第二階段(一年級下學期)訓練學生“多說愛說”。第三階段(二年級)訓練學生“會說”。三個階段訓練的形式、內容既有區別且又緊密聯系。經我們對幾屆幼師生的訓練,證明此法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
加強說話訓練最好的時機是一年級,所以新生一入學,我們語文課就實行課前三分鐘演講訓練。學生課堂發言雖然比較積極,但畢竟還是少數,我們目標是讓全班學生都過“敢說”關,讓他們向大家介紹自己、家庭,記一則小故事、見聞等。
在一年級上半學期取得成績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訓練的目標,要求學生做到“愛說、多說”,要求他們說話語音要準確,內容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這樣在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的同時也對學生進行聽力、思維等能力的訓練。
緊接著我們強化了訓練的難度,提高說話的質量,把訓練目標放到“會講”上,學生到了二年級,隨著年齡增長,生理和心理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他們變穩重了,發言不像初來時那么積極熱情了。但讓我們注意到的,是他們不說則已,說就一定力求說好。我們提出演講力求簡潔、有條理、無語病、無口頭禪,演講的話題由同學出(演講前兩天給題目)到演講前才給題目。演講者根據所給的題目即席發言,這樣做學生們饒有興趣,頗為歡迎。這既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促進了學生的積極思維,提高了他們的分析和應變能力。
2.讓值日班長在早自修發布一分鐘新聞,內容是班內校內發生的事,要求有標題、導語和主體。從而讓同學增加了訓練機會的同時,又提高了他們的觀察能力和及時分析、歸納、報導新鮮事物的能力。
3.課堂上多提問,鼓勵同學多發言。我們雖有課前演講和一分鐘新聞發布,但還遠遠達不到訓練說話的需要。
4.增加課堂內的口頭作文,并讓學生對口頭作文進行評議。
5.舉行演講比賽,每學期兩次、先在班小組進行,產生兩名優勝者參加班級比賽,再讓同學自己評出三位優勝者。同學人人都能參加。
6.開辯論會。從一年級開始每學期舉行一次辯論會。特別到二年級,我們抓住他們此時有自己的見解、喜歡爭論、愛探討問題、愛用批判的眼光來觀察周圍事物的特點,協助他們組織指導他們開辯論會,讓學生自定題目,自己主持、評議并作總結。通過辯論既加深了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又提高了他們的說話能力。
以上便是我們提高學生說話能力訓練所采取的具體做法,實踐證明,效果還是好的。
(作者單位 河南省舞鋼市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