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運用EG協整檢驗方法對我國1953—2010年間的財政收支之間是否存在長期均衡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并運用誤差修正模型分析了我國財政支出與財政收入之間的短期與長期關系。分析表明我國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當短期波動偏離長期均衡時,誤差修正項將以0.423295的力度作反向調整,將非均衡狀態恢復到均衡狀態。也就是說,即使在短期偏離長期均衡時,也會受到一種“引力約束”使其向長期均衡靠攏。通過格蘭杰(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我國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之間存在單向因果關系,即財政收入是財政支出的格蘭杰原因,證明了存在“收入——支出假說”。
關鍵詞:財政收入;財政支出;誤差修正模型;EG兩步法;格蘭杰因果檢驗
中圖分類號:F810.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31(2011)08-0007-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8.02
一、引言
財政政策在促進價格穩定、保持產出和就業的穩定增長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一國的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之間的關系對于如何調整財政失衡非常重要。兩者之間的關系產生幾種假說,一種是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之間存在著雙向的因果關系,稱為“財政同步性假說”,即財政收入的變化引起財政支出的變化。同時,財政支出的變化同樣對財政收入的變化產生影響,財政支出的決策不能脫離財政收入而單獨制定。一種是僅從財政收入到財政支出單向存在因果關系,則稱之為“收入——支出假說”,支出會隨著收入而進行調整;如果存在“支出——收入假說”,則表明支出的調整會導致收入的相應調整。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也在不斷增加,財政收入從1953年的213.24億元增加至2010年的8.308萬億元,財政支出也從1953年的219.21億元增加至2010年的8.9575萬億元。特別是從1985年開始,我國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快速以指數形式上升,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基本以相同的趨勢增加,但1953年至2010年共計58年間,財政支出超過財政收入的有40個年份,財政支出低于財政收入的僅有18個年份,可見,在我國財政收支平衡上經常處于財政赤字。從1986年至2005年財政支出一直高于財政收入,導致財政赤字。2006年和2007年財政出現盈余,分別盈余6472.37億元和1.109235萬億元;2008年至2010年又出現了財政支出超過財政盈余,再次出現財政赤字。赤字額分別為1110.13億元、7397億元和6495億元(見圖1)。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1986年以前其比重占GDP的四分之一以上,1987年至2007年期間占GDP比重一直不超過五分之一,2007年以后收入和支出占GDP的比重又逐漸增加(見圖2)。
如果國家財政出現赤字,可以通過舉債籌資來維持收支平衡,彌補短期內財政赤字的虧空。但從長期來講,國家財政收支應維持長期均衡,否則由于財政收支經常失衡必將導致一系列嚴重經濟后果。基于此,本文對我國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在長期是否具有均衡關系進行實證研究,以及變量在本期的變動是否會根據上期偏差的情況做出調整,使其向長期均衡關系靠攏。更重要的是,通過研究發現我國財政收入是否存在上面所論述的三種假說。
二、文獻綜述
目前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實證方法對我國財政收入和支出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分析,得出一些具有一定價值的結論。鄧子基(2002)以我國財政是“以收定支”還是“以支定收”的角度出發進行分析,認為從我國國情出發,我國仍須主要堅持“以收定支”的原則,同時也應適當借鑒“以支定收”的精神,實行“以收定支”為主,“以支定收”為輔的預算原則[1]。許雄奇、朱秋白(2004)運用時間序列經濟計量技術對1950—2001年我國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得出如下結果:一是我國的財政收支之間不存在Granger因果關系,財政收支之間不存在顯著的相互促進效應;二是我國的財政收支之間具備長期均衡的協整關系和短期動態調整機制[2]。程紅莉和馬利霞(2004)、方娜和蔡風景(2009)分別對我國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的因果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都顯示我國財政收支之間不存在短期的顯著因果關系,兩者間短期沒有明顯的相互促進作用,但財政收支之間存在長期均衡的協整關系[3-4]。何秋仙、樓迎軍(2005)以我國1978—2003年的財政收入和支出時間序列為樣本,結合我國實際GDP時間序列,在單位根檢驗和協整檢驗的基礎上,利用條件線性回歸方法定量分析我國財政收支的因果關系。研究結果表明,我國的財政運行機制的財政同步特性最為明顯,一定程度上“量入為出“的財政因果關系得到了實證的支持[5]。段炳德(2007)對我國財政收入與支出的時序變量建立協整與誤差修正模型,實證研究我國的財政收支關系中究竟是以支定收還是以收定支,結果表明我國的財政收支具有長期的均衡關系,并且財政收入單方向引起財政支出,說明我國傳統的財政觀念還是以收定支[6]。武文娟、郭旭(2010)用歷史數據對我國財政收支情況進行了研究,發現我國的轉移支付以中央補助地方為主,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已經成為地方財政支出的重要來源,且占地方財政支出的比重較穩定[7]。自從分稅改革以來,地方財政支出對中央轉移支付的依賴程度比較高。張虎、趙慧芳(2004)運用時序變量的單整、協整檢驗及誤差修正模型的技術,對我國的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之間是否存在均衡關系進行了實證檢驗。他們認為盡管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財政連續出現赤字,而且赤字規模越來越大,但是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之間仍存在著協整關系,即它們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仍然存在[8]。周茂榮、駱傳朋(2007)運用1952—2006年數據的時間序列對我國財政收入和支出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分析,檢驗結果顯示,我國財政在1%的顯著性水平是可持續的。這一結果表明,我國財政不僅是可持續的,而且可持續的顯著性水平較高。但同時也應注意到當前我國累積債務有高速增長的趨勢,認為我國應加強對累積債務的管理, 使其保持在一個合理的范圍之內, 以確保我國財政的可持續性[9]。
本文仍遵從前者的研究思路,以1953至2010年的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數據為樣本,運用EG檢驗兩步法和誤差修正模型進一步分析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之間的關系,以及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之間存在的是“收入與支出同步性假說”、“收入——支出假說”還是“支出——收入加說”。
三、實證分析
(一)變量與數據的選取
本文選取我國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作為分析的變量,以CS表示財政收入,CZ表示財政支出。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異方差問題,對變量采取對數的形式,即lnCS、lnCZ。因此,本文以取對數后的數據為樣本進行分析。文中分別選取了1953年至2010年共計58年的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的原始數據來自銳思金融數據庫(http://www2.resset.cn)。
(二)平穩——單位根檢驗
從原始序列變量圖可直觀看出其不平穩的態勢。時間序列計量分析需要樣本是平穩的單位根過程,否則就存在“偽回歸”問題,而基于VECM的估計和Johansen協整檢驗均要求系統中的各變量同時滿足I(p)過程(常常是I(1)),故首先對各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以確定其是否為I(1)過程。單位根檢驗采用ADF檢驗法,單位根檢驗最佳滯后階數按照AIC準則確定,AIC值越小,則滯后階數越佳。
根據單位根檢驗結果,lncst和lnczt水平序列的ADF值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大于臨界值,不能拒絕單位根假設。一階差分后dlncst和dlnczt的ADF值小于1%置信度下臨界值,則應拒絕單位根假設。因此,lncst和lnczt是非平穩的,服從I(1)過程,而dlncst和dlnczt是平穩的服從I(0)過程(見圖4)。
(三)基于回歸方程殘差的協整檢驗(EG檢驗)
如果變量lncst和lnczt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則有
式(1)所體現的回歸不是“偽回歸”,回歸系數的最小二乘估計是協整向量的一致估計,殘差估計?著t為I(0)過程。但若變量lncst和lnczt之間不存在協整,所得的殘差估計?著t將為I(1)過程,則模型(1)是“偽回歸”。
因此,{?著t}是否含有單位根反映了變量lncst和lnczt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這樣,對變量間的協整檢驗就等價于檢驗?著是否存在單位根,因此協整檢驗可以轉化為單位根檢驗。
1.最小二乘法估計協整回歸
lnczt=1.008327lncst(2)
t= (175.3740)
R2=0.998183 DW=0.864449
2.對殘差序列e進行單位根檢驗
由圖6知,檢驗統計量值為-3.551380,經查EG專業 臨界值表,5%顯著性水平下臨界值為-3.15。所以,在5%
顯著性水平下拒絕零假設,即H0 ∶ ?籽=1,可見殘差序列e無單位根,為白噪音,表明lncst和lnczt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同樣也可對lncst和lnczt序列進行Johansen協整檢驗(因已檢驗知:lncst和lnczt均為為I(1)),結果表明,在5%顯著性水平下,lncst和lnczt序列存在一個協整關系(見圖7)。也就是說財政收入的短期波動并不影響財政支出是否長期穩定的結論。
(四)建立誤差修正模型(ECM)
當變量間存在協整關系時,說明變量間存在一種長期均衡關系。從直觀角度看,這些變量之間將受到一種“引力約束”,使它們協調一致,它們會如同一個整體同向變動,呈現出一種均衡狀態。就短期而言,這些變量之間常常受到某種隨機擾動的沖擊可能不協調而存在偏差,但這種偏差會在以后時期得到校正。也就是說,變量在本期的變動會根據上期偏差的情況做出調整,使其向長期均衡關系靠攏。經濟系統對均衡誤差不斷進行調整的過程常稱為誤差校正機制。為了更明確的分析和之間的關系,需要建立誤差修正模型。
由圖5得到lncst和lnczt的長期均衡關系為lnczt=1.008327lncst,經AIC準則以及顯著性檢驗等綜合考慮,建立如下的誤差修正模型:
t=(16.99409) (-3.747729)
R2=0.858906DW=1.637970
估計出來的誤差項修正系數為-0.423295,統計意義上非常顯著,表明系統存在誤差修正機制。通過該模型可以看到,將短期財政支出的波動可以分解成兩部分:一部分是短期財政收入的波動;一部分是偏離長期財政收入的影響。顯然,誤差修正模型更全面地反映了財政支出與財政收入之間的短期和長期關系。誤差修正項的系數反映了對偏離長期均衡的調整力度,即當短期波動偏離長期均衡時,誤差修正項將以0.423295的力度作反向調整,將非均衡狀態恢復到均衡狀態。
(五)格蘭杰(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通過分析發現,lncs和lncz之間長期存在均衡關系,但二者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財政同步性假說”、“收入——支出假說”、“支出——收入假說”三者之間哪個成立,這需要運用格蘭杰(Granger)檢驗說明。
格蘭杰因果檢驗具有直觀性和方便性,如果X是Y的格蘭杰原因,而Y不是X的格蘭杰原因,那么X的過去值對Y的預測會有幫助,但Y的過去值對X的預測沒有幫助。原假設為X不是Y的格蘭杰原因,即?姿j=0,j=1,2…n,模型為:
其中,T表示方程(5)無約束模型的樣本容量;ESSU表示為方程(5)的殘差平方和;ESSR表示為方程(6)的殘差平方和。最佳的滯后階數m*、n*可由赤池準則確定。可知dlncs和dlncz具有平穩性,因此可以進行格蘭杰檢驗。
通過對dlncs和dlncz的格蘭杰因果檢驗發現,在滯后期為1、3、4時,存在財政收入是財政支出的格蘭杰(Granger)原因,也就是說,在我國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之間存在著“收入—支出假說”,即從財政收入到財政支出存在單向因果關系,支出會隨著收入的變動而進行調整。
四、結論
(一)我國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之間具備長期均衡的協整關系
根據協整檢驗,盡管我國的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都具備不平穩性,二者之間并沒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但我國的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之間具備長期均衡的協整關系。就長期而言,我國的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之間具有統計上的高度相關性。回歸模型(2)很好地描述了我國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可知財政收入每變動一個百分點,財政支出會相應變動e1.008327。從誤差修正模型來看,短期內我國的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之間存在顯著的短期動態調整機制,由于誤差項的存在,可以自動地實現我國的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回歸模型(4)的誤差修正模型更全面地反映了財政支出與財政收入之間的短期和長期關系。該模型表明,誤差修正項的系數反映了對偏離長期均衡的調整力度,即當短期波動偏離長期均衡時,誤差修正項將以0.423295的力度作反向調整,將非均衡狀態恢復到均衡狀態。我國財政收入和財政支持之間長期存在均衡關系,即使在短期偏離長期均衡時也會受到一種“引力約束”使其向長期均衡靠攏。因此,目前我國實施的財政政策基本屬于均衡財政政策,但經濟的不均衡發展狀況決定了我國財政運行的短期波動態勢。
(二)我國財政支出的增長沒有引起財政收入的顯著增長
根據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1953—2010年我國財政支出是財政收入的非格蘭杰原因,說明財政支出的增長并沒有引起財政收入的顯著增長。首先,在改革開放之前的計劃經濟時期,我國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財政支出推動,政府控制的投資支撐著我國的經濟增長。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經濟取得了快速的發展,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儼然成為帶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引擎,政府的職能也在不斷地完善,公共開支的規模也在不斷地增加。我國雖然財政支出的總量不斷增加,但財政支出的效率相對比較低,最明顯的就是投資結構失調,大規模的重復性建設和盲目建設造成了大量的物力和財力的不必要浪費。經濟的快速發展并沒有帶來財政政策的徹底改革,傳統體制下的弊病依然存在,在現行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凸顯出明顯的不足,從而引出一系列的問題,最終使得財政支出的增長并未引起財政收入的明顯增長。同時研究還發現,財政收入到財政支出存在單向因果關系,財政支出會隨著財政收入的變動而進行調整。雖然短期存在失衡,但長期財政支出會在財政收入的牽制下向均衡發展。
(責任編輯:陳薇)
參考文獻:
[1]鄧子基.以收定支還是以支定收[J].財政研究,2002(3):2-5.
[2]許雄奇,朱秋白.我國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關系的實證研究[J].財經研究,2004,30(3):49-57.
[3]程紅莉,馬利霞.我國財政支出與收入關系的協整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4,19(1):70-73.
[4]方娜,蔡風景.基于面板數據的我國財政收入和支出關系研究[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09,22(6):49-52.
[5]何秋仙,樓迎軍.我國財政收支的因果關系研究——Linear Feedback Approach的應用[J].甘肅社會科學,2005(5):226-230.
[6]段炳德.“以支定收”還是“以收定支”:我國財政收支關系的實證研究[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22(1):54-58.
[7]武文娟,郭旭.基于歷史數據對我國財政收支情況的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0,13(4):61-62.
[8]張虎,趙慧芳.中國財政收支長期均衡關系變化的實證分析[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4(6):67-73.
[9]周茂榮,駱傳朋.我國財政可持續性的實證研究——基于1952—2006年數據的時間序列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11):47-5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